返回列表 发帖

经济高速增长 大学生为何难找工作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8%以上的年均增长率,近两年的增长速度更是在9%以上。据联合国贸发组织预测,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仍会保持8.8%的高速度。可以说,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形势为近十年来最好的一段。

  但另一方面,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也节节攀升,分别为3.1%、3.6%、4.0%和4.3%,同时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也一直徘徊在70%左右。问题在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却是大比例上升,2001年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将为338万。

金融市场的滞后效应

  ●金融市场未能有效地支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使得它们难以创造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降低企业收入,影响企业盈利,导致企业减少对劳动的需求

  ●贸易部门的迅速发展更多地是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而不是通过拉动非贸易部门的增长来带动就业

  金融市场的一个最根本功能就是: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主体具有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金融市场所起的作用就是在这些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风险配置,使更能承受风险的人承担更大的风险而不太能承受风险的人则承担更小的风险,从而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市场不够有效产生的问题就是风险不能得到优化配置,即更能承担风险的人实际上不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资源不能变活、不能流动起来,从而使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表明,金融市场越有效,该国的经济发展就越好。金融市场不够有效对就业的影响,在笔者看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金融市场不够有效导致资本不能自由流动,使得企业之间的风险配置扭曲,最终结果是有竞争力、需要资本的企业得不到钱,而一些低效的企业却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输血。我国的银行储蓄连年上升,大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出路,其症结就在于资本市场没有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我国的资本市场没有起到为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而更多扮演的是为国有企业筹融资的角色,从而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整体上没有发展壮大起来,但是中小企业却是吸纳就业的最主要渠道。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个人间和代际间风险分担的不匹配。这种风险分担的不匹配会导致居民行为的改变。例如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的不完善,使得人们为了预防风险节缩开支(因为金融市场没有提供有效的风险分配手段),减少对企业产品的购买,从而造成内需不足的宏观经济形势。内需不足降低企业收入,影响企业盈利,导致企业减少对劳动的需求。有人会说中国出口行业部门不是很火,提供了很多就业吗?中国出口行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国直接投资(FDI)所推动的,而中国企业自发地出口增长速度却不是很快。中国贸易部门的发展没有相应地拉动非贸易部门的增长,从而增加非贸易部门的就业;贸易部门的发展更多地是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

  如上所述,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学生就业视角不够开阔、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配置风险,使得我国就业弹性偏低,经济增长不能有效地吸纳就业,从而才会发生这种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大学生就业依然困难的局面。要破解这个难题,一方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种种障碍,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得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起来;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金融及政策的支持,还有就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险),有效地化解个体从事经济活动的风险,从而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并使其职业选择多元化。刘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TOP

是什么限制了企业吸纳就业

  ●GDP增长至上的目标导致了过早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政策导向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但由于受到金融市场的歧视,其发展被大大地抑止

  ●服务业发展缓慢并且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对就业的容纳能力劳动力的主要需求方是厂商企业,当然政府等公共部门及非盈利组织也对劳动力有需求,但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就业岗位是由厂商企业提供的。所以这里只谈厂商市场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是什么经济机制限制了企业就业潜力的发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

  一是GDP增长至上的目标导致了过早发展附加值更高、需要劳动力更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政策导向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这些附加值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要大得多,因此在GDP作为政绩评价主要指标的激励下,各地普遍地追求发展像汽车、机械制造、制药、电讯等资本需求更多而劳动力需求较小的产业。这些产业部门的增长并不会导致就业相应速度的增长。

  二是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市场歧视和政策歧视,其发展被大大地抑止,而中小企业却是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最主要渠道,这点在各个国家情况都一样。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提供了我国75%以上的就业岗位,而且1978年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2.3亿劳动力,也主要是由中小企业吸纳的。

  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去年提出过一个“中国经济强大了企业却没有强大的原因在于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命题。这一命题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中小企业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的一个视角。中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了政策的严厉限制,从而不能发挥出金融市场所应有的价格发现功能、信息生产功能、风险分散功能、流动性功能及公司治理功能六个基本功能中的五个,而只发挥出了为国有企业提供投融资的功能,但是大量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却长期被限制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只能靠非正规融资和自身积累缓慢地发展。另外,虽然我国日益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性支持,但是仍然还存在其他的体制性制约因素:创办企业程序繁,门槛高,行业准入标准杂乱,创业成本过高;政府为创业者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场地等生产要素资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仍然非常薄弱。

  第三,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并且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对就业的容纳能力。在许多国家,服务业是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美国这一比例早在1997年时就达到81.2%,我国目前仅占30%左右。我国不仅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低,而且从业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在新兴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很少。目前,我国从事金融、保险、审计、会计、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人员,只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67%。而一些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新兴服务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北欧一些国家在社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以上。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将会有效地缓解我国就业矛盾。

  上述分类会有重合,有些企业可能既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又是中小企业,还属于服务业。但是本文主要是为了看清楚不同分类的行业对就业的影响,就不考虑重合的影响了。

TOP

大学生的精英情结与就业障碍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只是难在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上,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接受适当的薪资水平,愿意在各行业和地区间流动,大学生就业难就不是一个问题

  ●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便会出现

  上面谈了劳动力需求方面的限制,接下来继续谈一下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因素。理论上说,就业者可以通过不断地降低工资从而实现就业。但是正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障碍,居民的劳动供给不能得到充分实现。这些结构性问题有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问题,有因为过渡时期体制改革释放出富余人员从而加剧劳动力供给的暂时性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来说,这里特别要谈到的就是就业观念的转变问题。虽然经过了连续几年大规模的大学扩招,但是我国的大学生数与整个人口基数相比仍然非常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我国周边的泰国、菲律宾等)。因此可以说,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只是难在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上,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接受适当的薪资水平,愿意在各行业和地区间流动,大学生就业难就不是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什么“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人们的观念。到了现在“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便成了古时读书走仕途的现代翻版。本来人人读书上大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而中国家庭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更是加重了千辛万苦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精英情结”的“泛化”,这种“泛化”的后果:一是造成了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造成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的过剩,因为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只希望学金融、会计、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所以市场上也才会出现年薪数十万求一焊工或钳工而不得的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必定会从精英阶层向大众化普及。但是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便会出现。

TOP

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19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从1980年代到现在已经下降了2/3,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在0.3到0.4之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看到这组数据,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国经济增长形势最好的几年,却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几年,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为何没有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就业增长速度?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分析劳动力市场本身的供求状况(内生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之外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因素(外生因素)。内生的供求可以通过市场自发力量最终达到平衡,而外生因素的影响则必须通过政府的调控与引导来纠正。这又要涉及到三个市场:与劳动力需求有关的厂商市场,与劳动力供给者有关的劳动力市场,有效地连接上述两个市场的金融资本市场。正是这几个市场本身及互相联系机制等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不能相应地带动就业的快速增长。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