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

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

石岳文 主编

2005年3月

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一部分 亚洲
遥想当初佛祖为了寻求人间的解脱之道,放弃了王位和优裕的生活,出家修行,历经磨难,方成正果。2000多年后的今天,蓝毗尼已去尽往日的奢华,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片静寂平凡的遗迹,但佛祖倡导的和平、慈悲与宽容的精神在当今世界仍有现实意义,这大概也是佛教历经千年不衰的原因吧。

  • 佛祖出生地,住着各国僧侣

  • 耶稣生与死的地方

  • 圣殿山,耶路撒冷最疼的地方

  • 阿里巴巴藏宝窟里面没有宝

  • 空中花园只剩一堵墙

  • 印度三色海撒有甘地骨灰

  • 大乌龟守着成吉思汗旧都
  • 泰姬陵,门票一天两个价

  • 重走唐僧取经路

  • 提克里特有座避难城

  • 苏哈托总统“舞女”的袍子用钱做

  • 澳门赌场,全年不准停业

  • 在长崎追寻孙中山足迹
第二部分 欧洲(一)
在意大利的罗马城台伯河边,有一座长约1公里的红砖墙,它将天使古堡与梵蒂冈城连接在一起。墙体下部有不少拱形门洞,供来往车辆通行。初到罗马的游人常把此墙误认为是一堵普通的城墙。其实,这堵墙内暗藏玄机,里面有一条秘道专供教皇遇到外来攻击时,从梵蒂冈城到天使古堡避难用。

  • 梵蒂冈有条教皇暗道

  • 福尔摩斯住在贝克街

  • 东方快车坐满绅士贵妇

  • 吸血鬼城堡晚上不许进

  • 他们替朱丽叶写回信

  • 关过铁面人、基督山伯爵的伊夫岛

  • 哈姆雷特宫暗藏杀机

  • 雨果出生地游人特别多

  • 狄更斯笔下的舰队街

  • 在廊桥寻找旧梦
  • 蓝桥,比电影中美丽

  • 在意大利,过一天罗马假日

  • 穿过三座“凯旋门”

  • 圣母马利亚隐居小灰屋

  • 听魔笛游德国老鼠城

  • 唐•吉诃德路,坐车也要走三天

  • 契诃夫的别墅建在雅尔塔

  • 马可•波罗的故乡路难走

  • 在雅典寻找苏格拉底

  • 住进“儿子与情人”旅馆
第三部分 欧洲(二)
徜徉在萨尔茨堡的大街小巷,人们能感受到莫扎特的气息在整座城市的空气中弥漫:粮食街9号游人如织,大小剧院和露天音乐会都在上演莫扎特的歌剧,广场上伫立着右手执笔凝视远方的莫扎特铜像,商店里最受欢迎的奥地利旅游纪念品是印有莫扎特头像的莫扎特巧克力球……

  • 莫扎特住在粮食街9号

  • 托尔斯泰墓,只是一个土包

  • 温莎堡睡着10位先王

  • 马克思和燕妮葬在一起

  • 拉雪兹公墓值得一看

  • 马克思故居中国人比德国人多

  • 挪威森林,仙境最早

  • 到土耳其古城学历史

  • 大木马还守在特洛伊

  • 骷髅塔放过900颗人头

  • 铁托墓建在花房前

  • 戴高乐和女儿葬在一起

  • 但丁墓诉说历史真相

  • 最早元老院,废墟更有看头
  • 诺贝尔安详在高速路旁

  • 大音乐家都葬在这里

  • 新圣母公墓埋着赫鲁晓夫

  • 希特勒的迷宫藏在松林里

  • 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特别冷

  • 游伏尔加河难见到纤夫

  • 逛阿姆斯特丹性博物馆,就怕遇熟人

  • 吉卜赛人还爱算命

  • 阿尔卑斯号角不好吹

  • 冰岛人念叨小精灵

  • 比萨塔下什么都是斜的

  • “撒尿小孩”有700套衣服

  • 现代角斗士点到为止

  • 巴黎红磨坊,永远有观众
第四部分 非洲
在凯伦庄园的草地上,仰望那棵100多岁的火焰树——它见证了一段世界闻名、如火焰一样炽烈的爱情。如今相爱的人已经逝去,但这树顶艳红的花朵依然如火焰一样在燃烧。我顺着风的方向望去,草地中央那所房子里,一帘窗纱被风轻轻地向屋子里吹去,仿佛掀开了房间的一角,带出了一分阴暗和忧伤。

  • 在“凯伦庄园”感受非洲爱情

  • 2000木乃伊要解千古之谜

  • 穿越时空游埃及

  • 埃塞古迹原汁原味
  • 坦桑奴隶城,苦难记录簿

  • 耶穌受难的十字架原来在埃塞

  • 戈登死在现在的苏丹总统府

  • “中国风”吹到了拉木岛
第五部分 美洲
百老汇剧是冲着挣钱而且是挣大钱去的大都市舞台剧,这没错。但并非在百老汇上演的舞台剧都能赚钱。这些剧目中,80%收不回投资,只有20%可以赚大钱。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大把大把地给百老汇音乐剧投钱呢?于平从美国人那里了解到,这就像买股票、做期货一样,是一种赌博,一旦成功就能赚大钱。

  • 新奥尔良没有“欲望号街车”

  • 美国军人葬在阿灵顿

  • 在白求恩故居,能听到广州话

  • 西部牛仔,一年聚一回
  • 阿根廷探戈太难学

  • 里约热内卢,桑巴舞的故乡

  • 墨西哥城街名稀奇古怪

  • 百老汇,世界名剧都在这里演

第一部分
佛祖出生地,住着各国僧侣

一片静寂平凡遗迹出家修行众信向往

覃远东

来尼泊尔前,我就对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蓝毗尼这一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宝地心仪已久,现在总算了却了前去拜谒的心愿。

蓝毗尼距加德满都约360公里,位于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上,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左右。由于从首都加德满都到蓝毗尼的公路是尼泊尔的主要交通干道,车多、路险,所以笔者经过7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在我们想象中,佛教圣地应位于鸟语花香的深山密林,然而实际情况完全不同,蓝毗尼佛祖诞生的遗迹就在一马平川的特莱平原上,与周围的环境相比并无二致。据中华寺的通睿师父介绍,蓝毗尼遗址共占地约770公顷,划分为3个部分: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树、水池、摩耶夫人庙等遗址为主的花园圣地区,各国佛教组织兴建的寺院区和以种植树木为主的绿化区。

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当然是佛祖诞生的花园圣地。在通睿师父的引领下,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只见圣园呈方形,四周被铁栅栏围住,面积约1万平方米。

在圣园的东南角,有一棵巨大的菩提树,粗大的树干需七八人方能合抱。树旁便是佛祖的母亲摩耶夫人曾经沐浴过的水池。据说当年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生产时途经此地,并在此沐浴,手扶无忧树生下了佛祖。

当年的无忧树早已枯死,取而代之的这棵菩提树成了人们朝拜的对象。蓝毗尼园也因此与佛祖初转**的鹿野苑、佛祖成道的菩提伽耶和佛祖涅的拘尸那城娑罗双树林并称为佛教四大圣迹。

离水池向北不远,有阿育王石柱矗立,柱高7.79米,周长2米多,呈圆柱形。阿育王是古印度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曾在公元前251年到蓝毗尼朝圣,并立下石柱。石柱上有用古印度北部方言普拉克利语刻写的敕文,说明该柱是阿育王在对蓝毗尼进行朝拜后证明此处为佛陀诞生地而竖立的。我国高僧法显和玄奘曾分别于公元403年和636年来到这里朝拜。但在此后的岁月里,蓝毗尼便湮没无闻,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现了阿育王石柱,并根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进行勘查发掘,才证实了蓝毗尼园的地点,使荒废多年的圣迹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出了圣园便是寺庙区。迄今为止,先后有中国、日本、越南、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在此修建寺庙或禅定中心。中华寺是目前已建成的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里气度不凡:金黄的琉璃瓦、朱红的围墙、碧绿的草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怪不得韩国僧人会“眼红”,想购买一批中国造的琉璃瓦来装饰他们的寺庙。当然,各国的寺庙或禅定中心都很有特色,但令人称奇的是这里有的寺庙竟完全是仅个人之力完成的,比如越南的佛国寺,而日本的几名僧人更是为了完成在圣地再建梵宇的心愿不幸遇害,为礼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现在各个寺庙在蓝毗尼的常驻僧人并不多,共约30余人,但彼此间相处得十分友好。每到月圆时,各国的僧人都要聚集在阿育王石柱周围轮流诵经,而无论哪个寺庙有活动,都会主动邀请其他国家的僧人参加。我们到达的当晚正好赶上斯里兰卡的寺庙举行诵经会,可惜整个活动要持续到早上6点,我们经过一天的奔波实感疲倦,便提早告辞了。

夜宿蓝毗尼,斯里兰卡僧人朗朗的诵经声从风中传来。此时,我突然领悟到为什么佛经故事中总是讲述佛祖在夜晚和菩提树下修行,这恐怕是特莱平原和印度白天气候炎热,只有到了夜晚,凉风习习,人方能神清气爽,集中心力去修行的缘故吧。满天星斗遮盖下的蓝毗尼分外平和、宁静,引人感慨万千。

遥想当初佛祖为了寻求人间的解脱之道,放弃了王位和优裕的生活,出家修行,历经磨难,方成正果。2000多年后的今天,蓝毗尼已去尽往日的奢华,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片静寂平凡的遗迹,但佛祖倡导的和平、慈悲与宽容的精神在当今世界仍有现实意义,这大概也是佛教历经千年不衰的原因吧。

TOP

耶稣生与死的地方
《圣经》描述的关键场所几大教派的朝圣之地

周林雁 陈克勤

如果说游北京不去登长城算不得游览北京的话,那么,到中东旅游不去伯利恒的圣诞教堂与耶路撒冷的苦路和圣墓教堂走一趟,也算不得中东之旅圆满,因为那里与传说中耶稣的出生、殉难与复活联系在一起。

伯利恒位于耶路撒冷南8公里,坐落在两座山丘上,它海拔780米,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原名即为希伯来语中“面包房”的意思,象征着丰饶、富有。据《圣经》记载,史前8世纪,先知弥迦曾预言:“伯利恒以法他(以法他是伯利恒的古代名称)啊,你在犹太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亘古,从太初就有。”据说这个预言预示着耶稣基督将在伯利恒诞生。

相传出生在耶路撒冷的玛利亚和拿撒勒的木匠约瑟订婚,因罗马帝国普查人口而返回家族故地伯利恒,栖身在马厩,耶稣当夜出生。后为逃避罗马王迫害,耶稣全家逃往埃及,数年后回拿撒勒。耶稣自幼聪明过人,继承父业成为木匠,30多岁云游传教,公元30年逾越节在耶路撒冷被捕,4月7日遇难。

从山脚沿盘山公路上行2公里便到马槽广场,著名的圣诞教堂就在广场左侧。教堂不设大门,只有一米多见方的石洞,人们必须躬身而入。教堂内光线昏暗、烛光摇曳,许多颂扬耶稣和圣母的画像颜色深暗,年头久远。教堂祭坛右侧是圣诞星洞入口,狭窄弯曲而神秘。游客点着蜡烛拾阶而下,就会发现星洞非常狭小,约3×13米,石阶右侧便是著名的圣诞圣坛。这里有一个用红白大理石围成的半圆,中央镶嵌着14角银星,上书拉丁文“圣母玛利亚的基督耶稣诞生地”。圣坛上悬着15盏基督教各派的长明油灯。对面左侧是耶稣出生后充作摇篮的石马槽。

据史料记载,圣诞教堂为康斯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所建,属亚美尼亚东正教。公元325年海伦娜来巴勒斯坦朝圣时,选定2世纪圣•贾斯汀考证的这个圣诞洞穴为址,历时14年终于建成了圣诞教堂。千年来圣诞教堂屡遭地震和战火洗劫,目前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教派联合管理。

谈到耶稣的出生不能不提圣诞教堂和伯利恒,而说到耶稣的殉难与复活,就要到另外一处圣城——大名鼎鼎的耶路撒冷去寻觅遗迹了。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古迹与传说云集的地方,《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教、遇难和复活的记载都能在这儿找到相应的遗迹。

锡安山上1平方公里的老城是耶路撒冷圣城中的圣城,如何进入,游客有多种选择,但我始终认为,最有魅力的还是从东面的狮子门沿耶稣遇难的14站“苦路”---传说中耶稣被判死刑后,背负十字架被押往遇害地点的路线走。耶路撒冷被毁过8次,现在的“苦路”建于200年前。

进入狮子门,先看到的是右侧的圣母玛利亚父母家石洞遗址。往前左侧是一巴勒斯坦小学,其石板操场便是苦路第一站,即审判耶稣的罗马广场。第二至第九站的街道墙上都有雕刻及青铜罗马数字标志,附近都建有教堂:第二站是荆冕教堂,耶稣被戴上荆棘枝冠、背上十字架,他在此为作恶不悟的人必遭毁灭而流泪。据传他头戴的荆棘摘自对面橄榄山,如今那儿建有泪滴状的哭泣教堂。第三、七、九站是耶稣在苦路上行进时3次跌倒的地点。玛利亚在第四站见到走向死亡的儿子。一个名叫西曼的好心人曾在第五站帮耶稣背过十字架。苦路的第六站是维罗尼卡教堂,拉丁文意为“真相”。相传,一女子在这里用手帕给耶稣擦汗,发现手帕上都是鲜血。后来她悲伤而绝,葬在这里,有后人以其名字命名教堂以作纪念。在第八站,耶稣对大群哭泣的妇女说:不要为我哭泣,为你们的孩子,为耶路撒冷的未来哭泣吧。

苦路的第十至十四站都在著名的圣墓教堂内。圣墓教堂共有上下两层,由苦路进入,直接就会踏入教堂的二楼,这里是苦路的第十站和第十一站,分别展示着两件巨幅油画:犹太先知亚伯拉罕祭献儿子以撒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是耶稣殉难的地点,这里矗立着著名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第十三站在圣墓教堂的正门大厅,一块带着血红色斑的大理石散发有异香,是传说中摆放耶稣遗体的地方。从这里往左,大厅中央是小教堂状的圣墓所在地,这里是苦路的终点第十四站。圣墓其实就是一个石洞,极为狭小,不足2米宽。据传,这里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购买的墓地,当年他因敬仰耶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但下葬3天后,人们在距这里不远的大卫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后的晚餐”楼两次见到了耶稣显灵,于是便打开圣墓查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人们便就此认定耶稣复活了。

被认为是耶稣殉难和复活处的圣墓教堂现由6个教派共同掌管,是教中有堂、堂中有教的典型。其实,关于耶稣的出生与复活各教派在说法上存在不少差异,不过好在如今,各个教派已经搁置争论,安然共处。

TOP

圣殿山,耶路撒冷最疼的地方
山上是伊斯兰教圣地山脚是犹太人的哭墙

周林雁 陈克勤

耶路撒冷是犹太、基督、伊斯兰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最有名的是一平方公里的老城,老城最有名的是东南角面积仅0.135平方公里的圣殿山。圣殿山是圣城中的圣城,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冲突中最敏感的耶路撒冷问题其实就是圣殿山的归属问题。

耶路撒冷地处三大洲要冲,历经37次征服,8次被毁。犹太、基督、伊斯兰教各统治过这里500、400、1200多年,留下各种宗教遗迹200多处。圣殿山周围正是各宗教遗址相互重叠、难分彼此的地方,所以结怨深远、难以化解。

从耶路撒冷老城南面的旦门进入百米见方的石灰岩块广场,你就能一睹圣殿山令人震撼的全貌:广场东侧、圣殿山脚下,矗立着长52米、高18米的哭墙;哭墙的上方,北端是金光闪烁的岩石清真寺的纯金大圆顶,与南端的阿克萨清真寺灰黑色圆顶遥相呼应。

圣殿山被犹太人奉为圣地是因为传说犹太先祖亚伯拉罕在此领受上帝旨意、祭献儿子;他的孙子雅各在此和天使摔跤,并被赐名“以色列”(与神角力)。为了纪念犹太民族最神圣的地方,相传公元前1010年所罗门王开始在摩利亚山(现在的圣殿山)建设圣殿,以便存放约柜、诺亚方舟等圣物,于公元前957年竣工。建成后的圣殿长30米、宽10米、高15米,雄伟非常,号称是上帝的所在。

但好景不长,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杀到这里,他摧毁了圣殿,赶走了犹太人。直到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灭了巴比伦后,犹太人才被允许返回,并得到归还的5000多件圣殿物品。于是犹太人在公元前516年动手在第一圣殿的原址上补建第二圣殿。不想公元70年,罗马王镇压犹太人起义,竟将重建的圣殿彻底焚毁,只留下西墙墙基的一段。后人收集残石,在墙基上垒出了一堵墙。罗马时期,每年11月9日圣殿毁灭日这天,才准许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到圣殿西墙遗址祈祷。饱受苦难的犹太人面对圣殿的残垣断壁总忍不住唏嘘哀哭,“哭墙”因此得名。

现在的哭墙看起来和一堵巨大的石墙无异。每天你都可以看见犹太人自动分成男女两拨,分别在哭墙的北南两段祈祷,他们常常手捧《圣经》,一边祈祷,一边点头(根据犹太教规,凡是念到圣人名字的时候必须点头),有的人干脆搬把椅子面对哭墙,一整天都沉浸在与上帝的对话中;至于闻名世界的、把写着心愿的纸条塞入哭墙墙缝的行为,倒不是犹太人的习俗,而多半是旅游者们的发明。

哭墙南侧沿石阶而上便是圣殿山,但这里如今坐落的是清真寺院,在伊斯兰世界里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与岩石圆顶清真寺被高高的围墙圈在一处宽敞的院落里。

闻名世界的岩石圆顶清真寺总是频频被摄入投向耶路撒冷的镜头中,因为它雄伟而炫目的金顶无论清晨还是黄昏,都会在蓝天下产生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美感。相传该寺原为欧麦尔建的木清真寺,691年改建成八角形清真寺。它的大圆顶高54米,直径24米,1994年由约旦国王侯赛因出资650万美元为这个圆顶覆盖上了24公斤纯金箔,使它彻底名扬天下。除了建筑之美,岩石圆顶清真寺内还有一块镇寺之宝:一块淡蓝色的巨石,被放置在寺的中央,长17.7米、宽13.5米、高出地面1.2米,以银、铜镶嵌,铜栏杆围着。这块岩石上有一个大凹坑,相传是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处“登霄”留下的马蹄印。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是继摩西、耶稣等先知后,真主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他在创教后第九年即公元619年的一个晚上,在天使陪同下骑一匹面如美女的天马从麦加飞到耶路撒冷,然后踏石登天,聆听真主的天启。

和岩石圆顶寺相比,阿克萨清真寺就要受人冷落一些,甚至有许多人常把它们搞混。其实该寺虽外表不够金碧辉煌,但其内部殿长90米、宽61米、圆顶高18米,非常雄伟。殿内有53根大理石圆柱、49根方柱,曾被学者们赞誉为“地球上最豪华最优美的建筑物和历史文化遗产”。

犹太圣经《塔木德》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但也有后人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也许正因为集美太多,耶路撒冷,特别是圣殿山才成为纷争不断的场所。当年,以色列穿过两大清真寺底部开通圣殿山地下隧道(把哭墙和苦路连接了起来)和沙龙踏进圣殿山清真寺院,都曾引发巴以双方的暴力冲突,而极端犹太组织更是一直叫嚣要推倒两大清真寺,重建他们的第三圣殿。每年这些极端分子都要把一块据说是从犹太圣殿中保存下来的巨石运到哭墙附近,举行象征性的重建圣殿仪式。哭墙所在的广场看似风平浪静,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冲突。

TOP

阿里巴巴藏宝窟里面没有宝
彩色的世外桃源神秘的古老宫殿

杨浩

4月的约旦,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从约旦首都安曼驱车向南,经过3个多小时的疾驰,就来到了中东名城——佩特拉(Petra)。若非身临其境,你真的很难想象,在茫茫大漠之中会突然冒出一片黝黑、冷峻的群山,而神秘的佩特拉——传说中阿里巴巴藏宝的地方,就“躲”在这片群山之中。

佩特拉在希腊语中是“石头”的意思,不过这个称谓绝没有冰冷的感觉,恰恰相反,当太阳渐渐升起,阳光照射在周围的万丈岩石上,这里到处迸发出一片耀眼的赭红色,让人感到仿佛置身在硕大的玫瑰园中,瑰丽得辨不清方向。而这里的岩石还不单呈红色,它还有淡蓝、桔红、黄、绿和紫等多种色彩,真是炫目斑斓得如同仙境一般。约旦有一种很有名的旅游纪念品——沙瓶(用各种颜色的细沙在瓶内勾画出沙漠、骆驼、海滩等图案)就是用佩特拉城中的五彩岩石研磨而成的。

在佩特拉旅游中心门口我们租乘了几峰骆驼,在荡漾起伏的驼背上开始了探宝之旅。进入这片沙漠中的飞来山地,你会发现沿路的山壁上散布着大大小小数百个岩石墓穴。它们中大的有几十米高,坐落在半山腰,有的有多间石室相连;小的也有几米高,大部分坐落在山脚,看起来像个简单的石洞。我好奇地向里面张望,发现黑漆漆的,绝没有想象中的棺材等物。导游介绍说,这些墓穴都是公元前3世纪控制着佩特拉的游牧民族奈巴特人修建的。奈巴特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选择在佩特拉定居,是因为当时这里森林茂盛、牧草肥沃,就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不过也可能由于太封闭了,如今已没人能够说清,奈巴特人究竟为什么要在岩壁上开凿墓穴。2000多年过去了,除了搬不走的石洞,这里别的早都遗失,要有也是偶尔路过躲雨的牧羊人留下的

羊鞭子。原来这里无宝可寻,不免让人失望,不过导游说著名的“藏宝窟”就在前面,穿过勇敢者之路“赛格”小道就到了。

“赛格”小道是进入佩特拉古城的惟一通道,它长约1000米,最窄处只有三五米,是真正的一线天。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公元1世纪攻入佩特拉的罗马士兵与奈巴特人的厮杀之声……

不过一出“赛格”,眼前就豁然开朗,一座宏大、精致、绚丽的玫瑰色宫殿扑面而至。这就是著名的艾尔•亥兹乃宫殿(阿拉伯语中“藏宝库”的意思),它高近50米,宽27米,整座建筑都是在沙石壁上雕凿而成,阳光下呈现出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等多种绚丽的颜色,配上黄、白、紫三色沙石条纹,壁上流光溢彩,无比神奇。难怪美国著名旅行家斯蒂芬森也曾经被艾尔•亥兹乃的美景所震撼,称其为“一颗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

据介绍,艾尔•亥兹乃宫殿修建时正是佩特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亚洲通往希腊和地中海的门户,繁华、富庶一时的时候,所以这座奈巴特王国阿拉塔斯三世的陵墓就被传说成藏有无数金银财宝的地方。据说这里曾有四通八达的秘道和数不胜数的暗室,并曾是强盗们用来窝藏珠宝的地方,家喻户晓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中的藏宝窟就是这里。沉浸在故事中的我禁不住对着宫殿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大喊了几声“芝麻开门”,或许是因为语言不通的缘故吧(阿里巴巴是古代波斯人),那宫殿依旧纹丝不动,却招得同伴们和周围的阿拉伯游客一起开心地大笑起来。

其实,近代以来,像我这样痴心到佩特拉寻宝的人可是不少。著名电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就曾经跑到这里来拍摄他的《最后的十字军》。影片中的宝物——“圣杯”就藏匿在眼前的艾尔•亥兹乃宫殿。电影中,“圣杯”最终惩罚了贪婪者,山崩地裂也埋葬了藏宝的秘室和秘道。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如此,如今的艾尔•亥兹乃只剩正厅和两侧用于放置灵柩的石室,既无秘道也无宝物可寻。

不过,走“驼”观花过“外赛格”(自艾尔•亥兹乃到佩特拉古城市中心),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经找到了阿里巴巴的财宝。漫步外赛格就仿佛是在翻阅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这里既有奈巴特人的庞大墓室,又有罗马人占领佩特拉后改建和修缮的圆形剧场;这里有公元4世纪时,拜占庭占领佩特拉的遗迹,也保存着公元7世纪后伊斯兰帝国以及欧洲基督教势力争夺佩特拉的战争痕迹。你不难明白,500多年后冒险家们重新发现公元12世纪后被各种势力遗忘的佩特拉时是何等兴奋,人们赞誉的藏宝窟其实就是这片“见证了整个历史”、蕴涵着无数故事、保存着瑰奇秘密的古城本身。

TOP

空中花园只剩一堵墙
三代枭雄随风而逝一尊石狮空守古城

石岳文

小时候就无数次听说过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想象它悬在空中的样子一定很美、很神奇,要不怎么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呢。然而,直到我专程造访了巴比伦,才终于有机会目睹这个梦幻花园的真正样子。

汽车开到巴比伦古城前,陪同的导游说眼前的一片古迹群就是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遗址,它是上世纪初才被发现的,此前一直被埋在沙漠中。而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时代的古巴比伦王国遗址至今还被埋在18米深的地下。

穿过鲜艳夺目的阿什塔门,就到了巴比伦王国的主要大街——仪仗大道。它约有20米宽,道路中间是残损不全的沥青路面,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柏油路,是由大块砖头和天然沥青铺成,尽管经历了近3000年的风雨吹打,可路面依然保存完好。位于仪仗大道两侧的就是内城墙,高大的墙面上至今清晰地保留着一种怪兽的浮雕,它长着马的身子、长颈鹿的脖子、龙的角、鹰和狮子的爪、鱼的鳞,据说这是巴比伦的保护神。由于巴比伦原来的城墙大多已残损不整,1978年伊拉克政府开始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如果不仔细查看,几乎看不到一点古迹的味道,正因为如此,才惹恼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硬是把巴比伦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给删除了。

从仪仗大道中间往西,穿过几道城门和广场,就到了著名的国王宝座宫殿,据说尼布甲尼撒二世和波斯皇帝大流士都曾在这里办公。尼布甲尼撒在伊拉克历史上名气最大,因为是他使巴比伦王朝处于巅峰状态,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就是他一手制造的,他把1万多犹太人囚犯从耶路撒冷带回巴比伦为奴,这些奴隶们当年就在这所宫殿外面无偿地为他建造城墙和宫殿,所以以色列至今憎恨尼布甲尼撒。而波斯的大流士更是一位著名的改革家和军事家,在他的统治下波斯帝国达到鼎盛,巴比伦成为他的内城。另一位来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巴比伦后,也曾在这里居住了两年多,并最终死在这里,其尸体就是从这里被部将托勒密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的。但伊拉克文物局副局长拉比尔亲口对我说,他认为亚历山大的尸体就埋在巴比伦,因为有资料记载,亚历山大在从巴比伦开始远征印度时就开始在巴比伦修建陵墓,所以暴死后,他很可能就被葬在了这座陵墓里,只是现在还没有挖掘出来罢了。

不管拉比尔说的是真是假,我却已经着实感觉到国王宝座的神秘与尊贵了,赶忙坐上去拍了张照片,这毕竟是三代枭雄坐过的地方,但我心中还是一直惦念那座著名的空中花园。

导游知道我的心思,从国王宝座宫殿出来,带我直奔宫殿北面外侧不远的一堵矮墙。这里中间是一个很深的地下室,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味道,原来这就是空中花园的所在地,阿拉伯语称其为“悬挂的天堂”。我眼前顿时浮现出古代史学家对这个“天堂”的描绘:花园为立体结构,有7层,由列柱支撑,高达25米,底层以石块为基,上铺加入芦苇和沥青的土砖,土砖上盖铅板,铅板上再堆置泥土,上面种满了奇花异草,树木成荫。花园还有完整的灌溉系统,取城外不远的幼发拉底河河水灌溉。传说这花园是尼布甲尼撒国王献给来自米底(今伊朗)的王后的礼物,使得原本得了思乡病的王后一扫病容。然而这么豪华的“天堂”风景现在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有一段修复后的低矮墙壁中残留的一小块原址遗迹,旁边还有一口干枯的老井,据说这就是当年空中花园的遗存品。

找寻中我惊奇地发现,花园遗迹上面的砖面上赫然雕刻着萨达姆总统的大名,记载着1982年空中花园在总统命令下修复完工的历史。可即使有总统的手谕,也不能让我大喜过望,因为尼布甲尼撒博物馆的馆长说,经过考证,现在仍不能确认这就是真正的空中花园遗址,因为这里距离幼发拉底河有20多公里,而据史料记载,空中花园应该就建在河边。

空中花园北面不远可见巴比伦最后一件珍贵的文物——用整块的青灰石雕刻而成的石狮子,它高踞于一块长方形石垫上,威风凛凛,爪下踩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石头人,虽然狮面有点损坏,但这是尼布甲尼撒时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一件贡品,像空中花园的守护神一样一直“活”到现在。可我感到遗憾的是这么剽悍的雄狮,到底还是斗不过时光老人,没有尽到保护神的责任,否则空中花园就不会荡然无存了。

TOP

印度三色海撒有甘地骨灰
岸上有大神仙踪水中含圣雄灵魂

钱峰

翻开地图,南亚次大陆宛如一艘庞大的航空母舰,探进印度洋达1600多公里。在其最南端北纬8度处,坐落着素有印度“天涯海角”之称的科摩林角。以科摩林角为界,印度的海域可划为三部分,东边为孟加拉湾,西边是阿拉伯海,南边是浩瀚无边的印度洋,三股巨大的海水在此汇合,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三色海。

科摩林角因奇妙三色海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每天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古代印度人将此地称作“地之终点”和“天之尽头”不无原因。人于此,回首北望,心中忽然依稀浮现出泰姬陵、红堡的影子,似乎几千年浩大古老的印度文明终于在此与大自然交汇融合。向南远眺,无边的印度洋正敞开她宽阔的胸怀,吸纳着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海水。仔细分辨,面前的海水清晰地呈现出深蓝、蔚蓝和浅绿三种颜色,深蓝无疑是最远处的印度洋,浅绿色则是阿拉伯海,蔚蓝是孟加拉湾,三股海水汇于一体,浩浩荡荡地一直向天尽头奔流而去。

据当地人介绍,每年4月满月的那几天才是观看科摩林角美景的最佳时节。届时,来自三大水域的海水涨势最猛,使得三色海分界线更加鲜明艳丽。那时,每天日落之际也伴着明月升起,斜阳落日映衬着海上明月,日月同辉,真是明艳不可方物。

科摩林角所在地坎亚库马瑞,不光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东西方游客,平日前来朝圣的印度教徒更是不计其数。原来,坎亚库马瑞得名于印度教大神湿婆之妻库马瑞女神。传说她当年只身在此独斗魔鬼,将世界从魔鬼手中解脱出来。迄今科摩林角海边的岛上还建有一间庙宇,庙宇之中供有一个不大的玻璃房,房中是一只被精心呵护的大脚印,不准拍照,不准大声喧哗,原来这是当年湿婆大神驾临人间的仙踪,难怪乎进进出出的印度人个个神情庄重而虔诚。

与湿婆大神“仙踪”同处一岛的还有印度近代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辨喜的纪念馆。据称,辨喜1892年时曾到科摩林角潜心面壁多日,终于大彻大悟,成为一代思想家。辨喜曾苦口婆心地劝告国人:“当原则完全消失、感情泛滥时,宗教就会蜕变为狂热盲从和教派主义。”但遗憾的是,100多年过去了,他的祖国仍未摆脱当年的宗教对立和教派屠杀。

恰巧的是,离此不远的岸上,还有一座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纪念馆。这位毕生致力于民族独立、宗教和解的伟人,直到瞑目前还在思索着如何化解种族宗教冲突。甘地1948年被人暗杀后,印度人民遵循他的遗愿,将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入了三色海中,让他的灵魂能与这象征百川归一、包容一切的大海融为一体。令人感慨的是,现今坎亚库马瑞岸上最为雄伟的宗教建筑不是印度教的庙宇,而是一座白色尖顶的基督教大教堂,在印度教教徒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能有如此景象,对圣雄甘地想必也是一种安慰。

TOP

大乌龟守着成吉思汗旧都
曾经驻兵15万如今只剩一土堆

杨涛

一个初夏的早晨,记者驾着车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行驶,心情格外愉快,因为今天的目的地是向往已久的哈尔和林——成吉思汗一手开创的古蒙古帝国的旧都。

经过3个半小时的行驶,我们到达了哈尔和林县。进入县城,发现它与蒙古其他的县城没有太大区别。虽然城区规模不大,但是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给我们做导游的额尔敦巴特介绍说,现在的哈尔和林是蒙古国前杭爱省的一个县,坐落在鄂尔浑河东岸,面积23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9万,我们要寻找的古都哈尔和林就在该县东北方向。

我们从县城出来颠簸行驶了约8公里,终于到达了梦想中强大的古蒙古帝国的首都哈尔和林。然而映入眼帘的并不是高大雄伟的宫殿、戒备森严的兵营或者鳞次栉比的民居,这里有的只是一片荒凉的废墟:100多平方米的大土堆,离土堆不远,有一个长2米、宽1米、高2米的驮着石碑的大乌龟。不知是什么原因,石碑上没有文字和图案。土堆上挖得到处都是坑,只是在废墟周围可以依稀看到露出地面大约1米见方的大理石座基,完全不见昔日蒙古旧都的辉煌和宏伟。

面对这片废墟,我感慨万千,这就是那个我幻想了多年的强悍的蒙古帝国的都城吗?那个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地方?记得历史书上写得清楚: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遂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军事活动,把蒙古领土向中亚和南俄步步推进。作为都城的哈尔和林始建于1220年,规模宏大,城周围的高墙用石瓦砌成,四面都有巨大的门楼。成吉思汗的15万大军驻守在城市四周,而城内的万和宫非常美丽,它白砖墙,琉璃瓦屋顶,绿红相间的花砖地面,宫殿里还镶嵌着各种宝石和珊瑚。万和宫的东西两侧是长白宫,长白宫南面广场上矗立着吹笛子、长着翅膀的银制少女雕塑。在绿树中间有4个龙头下垂的造型,龙头下面有4块巨大的陶瓷砖。每当举行全国性那达慕的时候,银制少女就会吹出优美的笛声,4个龙嘴就会流出马奶、酸奶、牛奶、果酒、蜂蜜和奶油,人们就在下面接着喝,跳舞狂欢。

蒙古是当时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而哈尔和林就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工业、文化艺术和贸易中心,繁华一时,不仅在亚洲,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据史料记载,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伊朗的拉什德•阿迪•丁等世界著名的游客、学者都来过这里。1268年,蒙古人将首都迁到今天的北京,哈尔和林的地位开始下降。1368年,哈尔和林被大火烧成灰烬,一个曾经繁荣昌盛的古都化为一片乌有。

然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永远是蒙古人的骄傲,现在的蒙古人仍然想象着能够建立一个像古蒙古那样强大的国家,所以哈尔和林对蒙古人来说,反而显得更重要了。蒙古历史学家敖特根普日布对记者说,哈尔和林这个地方,地理条件非常好,是蒙古民族的发源地,回鹘、鲜卑、女真等民族都曾在此生活过。明朝建立后,蒙古人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个地方,直至1639年。后来,蒙古人才渐渐地迁移到库伦(现在的乌兰巴托)。由于哈尔和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来自前杭爱省的官员和议员在几年前就提出将蒙古首都由乌兰巴托迁至哈尔和林。然而,从目前哈尔和林的现状和蒙古国家经济来看,迁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想法,只是蒙古人要振兴蒙古帝国的一个愿望而已。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草原总是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哈尔和林古都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蒙古人的心中,它仍是一座丰碑,是蒙古人的骄傲。夕阳西下,我们也踏上了回城之路。

TOP

泰姬陵,门票一天两个价
冬天享受“云中漫步”夏天热得一路“跳舞”

钱峰

曾有人说,无论是国际政要还是普通游客,但凡来印度,哪怕日程再忙,都要挤出时间去瞻仰一下位于新德里以南200公里处的泰姬陵。的确,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不过,大多数人的走马观花对泰姬陵来说,实在太不公平,因为看泰姬陵是很有学问的。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汉为爱妃泰吉•马哈尔所造。据传当年沙贾汉听闻爱妃先他而去的消息后,竟一夜白头。为纪念泰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国王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用了22年时间修建了这座晶莹剔透的泰姬陵。国王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就弑兄杀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汉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朱木拿河里浮现的泰姬陵倒影,直至病死。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又因它的光彩被后世续写。当地总有人说,尽管300多年来泰姬陵的两侧一直威严地矗立着两座暗红色清真寺为它保驾,尽管现在每天总有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人相伴,但泰姬陵是孤独、寂寞的,就像一位形单影只的绝代佳人在潺潺的河边痴痴企盼着爱侣归来。

对于许多心仪这段爱情故事的旅游者来说,看泰姬陵可不能去一趟就回,真要把它当作一位佳人、一件稀世杰作来仔细欣赏。由于泰姬陵通体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墙壁、门扉、窗棂雕满了精美的花纹,因此早中晚不同时间去看泰姬陵,总能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朝霞升起时去,初升的一轮红日伴着朱木拿河袅袅的晨雾,仿佛要将泰姬陵从睡梦中唤醒,此时的它显得静静的。历经了几百年风雨沧桑,它早已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地梳洗打扮,准备笑迎八方来宾。中午时分前往,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南亚一向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等到傍晚时分,泰姬陵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妩媚的时候。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向啧啧称奇的游人谢幕,在月光的轻拂下,即将安寝的泰姬陵显得格外高雅别致和皎洁迷人。

正因为景色的差别,泰姬陵恐怕也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早中晚游览票价不一样的景点,对于印度本国游人而言,白天仅20卢比(1美元等于42印度卢比),而早上7时前或下午17时后却都升至110卢比。另外,您千万要记住,不要在星期五前往,因为那天只为当地穆斯林开放。

印度天热,世界出名,最高温度可达47摄氏度以上,终日在火辣辣的阳光烧烤下,泰姬陵就像一个大火球,向外喷射出耀眼的白光。此时前去参观,滋味可想而知,想拍张照片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如果您也“不幸”赶上夏天去泰姬陵,那可要做好“跳舞”的准备。

泰姬陵坐落在一座有三四层楼高的大理石基座上,游客穿过甬道、水池,从大门一直走到陵墓后,要想拾阶而上,必须先脱鞋,以示尊敬,即使外国政要也不例外。若换在冬日暖阳季节,光脚踏在洁白的大理石上,正如印度人所形容的,顿有云中漫步的感觉。而夏天,平台成了一个冒着热气的大蒸板,脚下烫得厉害,游人不得不在平台上蹦蹦跳跳地快速前行,从远处看,就像是在跳舞。

TOP

提克里特有座避难城
石岳文

在海湾当记者多年,几乎跑遍了阿拉伯国家,对当地的名胜古迹也都略知一二,其中对赫赫有名的伊拉克古城撒马拉和城中独一无二的旋转宣礼塔更是记忆深刻。

撒马拉转塔是阿拔斯王朝第八任哈里发穆阿台绥姆(公元833—842年在位)的杰作,建于公元836—842年。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它处在中世纪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期,帝国的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闻名遐迩的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描述的就是这个时代的全景画。撒马拉城的建立者哈里发穆阿台绥姆的母亲(非生母)就是《天方夜谭》里有名的朱拜达王后。

记者最早知道撒马拉城,是在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撒马拉相会》中,小说家在书中描写了一个难逃死神的宿命故事,而撒马拉城的建立与毛姆讲的故事不谋而合,哈里发穆阿台绥姆修建此城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某种程度上的“避难”。穆阿台绥姆摈弃豪华的巴格达,而在其北面160公里处建立撒马拉城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巴格达迟早会爆发受他保护的突厥近卫军与传统的阿拉伯和波斯联军之间的战争。

举目望去,悠悠流淌的底格里斯河自北向南围撒马拉城而下,高耸入云的沙漠色转塔和不远处的金顶清真寺从很远就跳入行人的视线。导游介绍说,撒马拉转塔本是清真寺宣礼塔,高52米,坐落在一个正方形基座上,因为真主将天分为7层,所以转塔也建成7层。别看它只有7层,但看上去似乎比20层楼还高,塔身是黄土色砖石结构建筑,十分坚固,塔的外围四周筑有台阶,宽2.3米,呈逆时针方向盘旋至塔顶,沿台阶,越向上爬越有一种恐惧感。之所以说撒马拉转塔绝无仅有,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清真寺宣礼塔都是将楼梯修在室内,惟独它却修在塔身外侧盘旋而上。伊拉克著名历史学教授马吉德告诉记者,当年哈里发穆阿台绥姆每逢周五“主麻日”(穆斯林聚礼日)便亲自骑着高大的阿拉伯纯种马,沿着台阶飞驰而上直达塔顶,在那里召唤人们来做礼拜,向他们宣读《古兰经》经文。而记者发现撒马拉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至今拒绝使用现代化的扩音喇叭,仍保持着原汁原味,没有安装任何传声设备。

一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撒马拉”意为“使看到它的人高兴的地方”,但记者看到撒马拉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此时伊拉克正再次面临美国军事打击的巨大威胁,这里离萨达姆总统的老家提克里克只有16公里,记者担心一旦开战,它肯定是重灾区。但愿伊拉克永远远离战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