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苏哈托总统“舞女”的袍子用钱做
微风过处,叮当作响,犹如风铃吟唱,丝丝悦耳

李亚丽

第一次在印尼见到方孔钱是在雅加达印尼国家礼品馆,馆内陈列了一尊巴厘岛官员送给前总统苏哈托的舞女木雕像。舞女舞姿优雅,神态安详,更为奇特的是该舞女雕塑外披一件由约1000多枚铁制方孔钱串起的舞袍,犹如身披盔甲战袍,舞女在优雅中透出威严。在雅加达住了两三年,早就知道巴厘岛的木雕颇具盛名,但巴厘岛舞女雕塑怎会与中国的方孔钱搭上关系?这不禁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巴厘岛北濒爪哇海,南临印度洋,西隔巴厘海峡与东爪哇为邻,东依龙目海峡与有“世外桃源”之称的龙目岛相望。该岛有巴厘原住民、爪哇人、华人等多种民族和谐共处,因此文化上也呈现出以巴厘印度教风情为主,集当地土著文化、爪哇文化和中国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和艺术特色。

据印尼史学家瑟德曼考证,迄今有据可查的巴厘岛与中国来往的史料表明,该岛在中国唐代就已与中国有商贸往来,明清后经贸往来更为密切。随着与中国各朝代的经商往来,中国古币方孔钱作为买卖商品的硬通货大量流传到印尼,目前在巴厘岛最容易见到的要数清顺治及道光年间的古铜钱。据称,14世纪印尼鼎盛的马诺巴歇王朝辖下的巴厘岛曾一度以中国方孔钱作为其货币在市面上流通。其后,中国的方孔钱在失去货币流通功能之后,逐渐被转为其他用途,如宗教祭祀、工艺装饰等,有的地方一直延用至今。于是中国方孔钱在巴厘岛被批量仿制,只是方孔钱上的繁体方块汉字逐渐消失,材料也由铜制改为铁制或其他合金制造。

在巴厘岛及其周围地区延用至今的方孔钱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于巴厘的宗教仪式。在巴厘印度教庆典中,人们都会见到巴厘人把上百个铁制的方孔钱串起来,成串地挂在彩幡上,微风过处,叮当作响,犹如风铃吟唱,丝丝悦耳。二是如我们在印尼国家礼品馆见到的披着方孔钱的巴厘舞女木雕。这种旅游纪念品价格十分昂贵,一尊1米高的舞女木雕要价相当于1万元人民币。三是在巴厘岛、龙目岛及其周围地区,许多人都将这些辗转数百年的中国古币作为幸运的象征,在寺庙、家中的神龛旁常放置些方孔钱祈福,因为他们相信经过无数人易手的方孔钱必定具有很强的定力,定能带来好运。当地的华人更视之为财神,把它放在家中的堂屋,以期招财进宝、家运昌隆。

TOP

梵蒂冈有条教皇暗道
千米砖墙暗藏玄机专供战时逃难所用

史克栋

在意大利的罗马城台伯河边,有一座长约1公里的红砖墙,它将天使古堡与梵蒂冈城连接在一起。墙体下部有不少拱形门洞,供来往车辆通行。初到罗马的游人常把此墙误认为是一堵普通的城墙。其实,这堵墙内暗藏玄机,里面有一条秘道专供教皇遇到外来攻击时,从梵蒂冈城到天使古堡避难用。

我在罗马工作多年,对此早有耳闻,但由于这条暗道一直不对外开放,所以未能亲眼目睹其面目。日前,天使古堡博物馆利用消夏晚会活动,决定晚间对外开放经过修复的教皇暗道,为期只有两个星期。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开放仪式,并沿着教皇暗道走了一趟。

我的参观路线是从天使古堡一端开始的,实际上是逆教皇逃难的方向而上。天使古堡最早是古罗马皇帝的陵墓,已有近2000年历史。公元271年,古堡被改造成要塞,四周有护城沟,易守难攻。公元6世纪时,罗马城经历了一场瘟疫,传说当时的教皇看到天使降临祛除了瘟疫,后来便在古堡顶部安放天使塑像。人们改称古堡为天使古堡。现在,这里已是博物馆。

陪同我参观教皇暗道的是阿莱西娅小姐。这条神秘的教皇暗道通道狭窄,阿莱西娅带着我走走停停,还不时向我介绍有关暗道的情况。这个暗道建于公元1277年。教皇暗道实际上应叫“小区通道”,当时这里是一个生活小区。走在通道上,我左右观察发现,夏季天气较热,居住在通道旁的居民房屋皆门窗大开,人们赤膊纳凉,果然是一派小区生活的景象。由于此通道只有教皇能使用,人们习惯称之为“教皇暗道”。

在天使古堡进入暗道的入口处有一座吊桥,有一个哨位专门守护这一入口,同时还负责查验身份、升降吊桥。通过吊桥,人们就可以进入这条神秘的暗道。从外面看,这只是一道普通的砖墙,到里边一看,其结构颇为讲究。在吊桥上走一段后,我们就进入一条两边有一人多高围墙的通道,通道本身宽约1米,刚够两个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并肩行走。行进约10米后,又有一个入口,在这里,通道分为上下两层,下面一层是名副其实的暗道,只有墙体两边预留的长方形小窗能为通道采光透气;顶上一层则是专为教皇的瑞士卫队巡逻建造的,这层的通道两边均有护墙,高约1米,墙上建有城垛,巡逻的士兵居高临下,保护整个通道的安全。

据阿莱西娅介绍,这个暗道建成后,历史上曾有两次教皇因遇到外来入侵经此逃到天使古堡避难:一次是公元1494年,法国入侵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由通道躲进天使古堡;一次是公元1527年,西班牙攻打罗马,教皇克莱蒙特七世借助暗道逃进天使古堡,并在里边躲了12个月。阿莱西娅说,据传说,当时教皇的随从在古堡内被困时间过长,后来连吃的东西都没了,只好逮老鼠吃。

阿莱西娅带我们走到距梵蒂冈不远处,在这里已能看到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的大穹顶及教皇的办公大楼了。这时,暗道中设置的灯光标记没了,前方一片黑暗。阿莱西娅说:“我们的参观只能到此,不能再往前走。根据1929年意大利与梵蒂冈签署的《拉特兰条约》,这条长1公里的暗道,其中有950米属于意大利,靠近梵蒂冈一端的50米属于梵蒂冈。我们参观的约有750多米,剩余部分的修复工作还未完成。”

我问阿莱西娅,这个暗道为什么多年一直不对外开放,今夏开放时间又这么短,只有两周。阿莱西娅说,多年没有对外开放是因为在对通道进行修复,至今修复工作也没有完全结束。开放时间短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通道下面多处都与道路交叉,而且顶部的通道并不高,一旦有人往下投掷物品可能造成交通意外,另外城垛不高,担心有人不守规矩,爬上去是十分危险的。现在,管理人员少,但仍要求每批参观者都有专人陪同,负责整个参观过程的安全。

听着阿莱西娅的介绍,我想,她们今天的任务并不比当年的瑞士卫队轻松,昔日瑞士士兵巡逻时不让任何人在上面行走,她们现在不仅要陪着参观者走,还要保证不出事。

TOP

福尔摩斯住在贝克街
公寓门外站着房东太太书房桌上摆着樱桃烟斗

文舟

3月底,伦敦的黄昏仍然阴冷潮湿,极细的雨点似有似无地打在贝克街221B号公寓紧闭的门上。两侧的街灯已经点亮,昏暗的橙黄色映出倾斜雨线的轨迹,锈迹斑斑的黑铁栏杆冷冷地“看着”过往的行人。除了二层窗户里隐隐露出的壁炉火光,整幢房屋都黑着灯,显然,它神秘的主人今天又不在家。

如果告诉你这里是赫赫有名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寓所”,你恐怕就不会嫌本文的开头太故弄玄虚了。因为福尔摩斯实在是太有名了,于是人们为这个虚构的人物在伦敦开辟了“故居”,建造了博物馆,英国政府也将此地列为国家遗产保护起来。

贝克街是伦敦西区的一条繁华街道,根据“史料”记载,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曾于1881年至1904年间居住在这条街道上的221B号。现在这个寓所紧邻两家房产公司,街上车水马龙,很难想象19世纪末,笨重的四轮马车也在这条街上匆匆而过。

福尔摩斯的寓所按照大侦探应有的风格设有“一真一假”两扇门——左侧门就是本文开头描述的那扇黑门,它的气派是专为游客们照相而设,平时这里的铁栏杆上还挂着一顶福尔摩斯帽,它可以让你的留念更加亦幻亦真。右侧的大门上面挂着一面牌子,写着“夏洛克•福尔摩斯博物馆纪念品商店”,这才是寓所的真正入口。

《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人物、房东“赫德森太太”,身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在入口处亲自售票。据说在1990年,这所博物馆刚刚开张的一段时间内,“赫德森太太”递给游客的门票是一张住宿证明,不过生活在现在的笔者却没能拿到。

走进寓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短小狭窄的走廊,由于年代久远,踩在木地板上面吱吱作响,如果是深夜肯定让人毛骨悚然。顺着楼梯直接上二层,面向大街的一侧就是曾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过的福尔摩斯先生的书房。正像华生医生在《血字研究》中描述的,书房面积不大,墙布是暗红色的,让人隐约感觉到主人的阴沉忧郁。书房中的壁炉前放着两把椅子,桌子上摆着福尔摩斯的帽子和他著名的樱桃烟斗,游客可以随意地坐在椅子上摆个姿势照相。房间的角落里摆着福尔摩斯总爱在“深夜练习”的小提琴和他放烟草用的波斯拖鞋,壁炉前的木板上一把折刀将书信穿到一块。福尔摩斯办案用的工具和做试验用的药品一如往常地“忘了收拾”而堆在书桌上;他做试验用的桌子,已给酸素染上点点黑斑,他的笔记本上还有主人“刚刚留下”的潦草笔迹。

福尔摩斯的卧室在同一层,摆设简单得可以称为简陋了,但完全是按照福迷们熟知的书中情节设置,一丝一毫也不曾走样:一张单人床上铺着灰色床单,床上摆着主人办案用的工具箱,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钩子、镊子以及许多不知用途的器具。

三层是福尔摩斯的伙伴、“陆军军医部医学博士”华生医生的卧室,这里比福尔摩斯的卧室明显考究了一些:墙上挂着华生的照片,桌上的医疗器械想必为福尔摩斯提供了不少帮助。房东赫德森太太也住在这一层,当年赫德森太太曾为她的怪脾气房客提供了完美的服务,如今,这里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要求福尔摩斯先生亲启的信件。笔者稍微扫了一眼,发现其中的一封信分明是从中国湖北寄来。

与书中惟一不同的是,这座寓所还有第四层,这里是一个蜡像陈列室,展示着小说中记叙的一个个案例,《红发会》、《歪唇男人》里的主人公,《蓝宝石案》、《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和《马斯格雷夫典礼》中的著名情节……

侦探小说的历史上,恐怕很少有哪个人物会像福尔摩斯这般家喻户晓,这位足智多谋、勇敢而有个性的绅士早已从小说中获得了生命。站在这里的顶楼上稍一凝神,你分明可以听到,门铃一响,脚步声急促地从一楼走廊响起,楼梯的木板被踩得吱吱作响,一个洪亮的声音从下面传来:“华生,华生,这个案子有眉目了!”

TOP

东方快车坐满绅士贵妇
豪华的“轮上宫殿”神秘的“破案之旅”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刘笙

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东方快车谋杀案》不仅被译成多种文字行销100余个国家,还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广为播放。这种成功除了使书中的大侦探波洛成为闻名遐迩的人物,就连带“谋杀案”的发生地——“东方快车”亦成了人们心目中神秘的所在。

真实的“东方快车”究竟什么样呢?当记者带着这疑问来到“东方快车”首发站、伦敦市中心的维多利亚车站问讯处时,信息员投来的目光分明透着疑惑。记者被告知,与其他普通列车不同,“东方快车”由一家名为“威尼斯—辛普朗东方快车”私营公司专门运营,发车时间不像其他普通列车一样固定在列次表上,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安排,只有这家公司才能回答有关问题。

按照信息员的指点,记者在维多利亚车站二号站台的一个角落找到了“威尼斯—辛普朗东方快车”公司的营业部。与其他站台熙熙攘攘的景象大不相同,这个站台非常整洁,还有钢化玻璃把站台与行人走廊隔开。因为是周末,营业部里没有人,站台上只有一名清洁工在仔细地清理已经很干净的地面。记者走过去向这名清洁工询问,才知道9月份一共只有三趟从伦敦出发的“东方快车”。至于“东方快车”究竟什么模样,清洁工笑着说:“棒极了,你看到就会喜欢上它。今天晚上有一列要回伦敦,不信你自己瞧。”

晚上那列“东方快车”抵达维多利亚车站的时间是5时15分,记者5时就到了站台,发现“东方快车”营业部已经开门,门口摆放着许多行李,两名身着红色笔挺马甲的行李员正一丝不苟地进行检查,还有几个好像是来接站的客人,都是西服革履、衣冠楚楚。一位50多岁的绅士竟然还戴着在伦敦已经罕见的绅士礼帽,这阵势真让人以为是到了五星级饭店的门口。

营业部里面并不大,地上铺着浅灰色的地毯,墙上挂着“东方快车”不同时期的照片。在这儿记者见到了业务经理、身着黑色燕尾服的马丁先生。当记者开口想了解“东方快车”的情况时,马丁的眼神里也流露出一丝疑惑。当然,他的介绍还是非常详细:“东方快车”最早运营于1883年。到1906年,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的辛普朗山岭铁路隧道开通后,‘东方快车’开始固定运行在巴黎—米兰—威尼斯一线,后来又加上卧铺,延伸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直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可以说是横贯欧洲大陆,如果日夜兼程旅行共需3天。

“坦率地讲,‘东方快车’的定位就是为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提供列车旅游服务。我们的服务对象是那些对生活方式有较高品位和追求的人士。虽然我们没有明确要求客人在列车上如何着装,但我们也提醒客人,在‘东方快车’上穿着如何正式、隆重也不过分。”马丁似乎漫不经心的话让记者突然有些明白,为什么他们看我身着运动便装时,眼神有些异样。马丁接着说,“‘东方快车’的车厢完全遵从19世纪豪华客车创始人乔治•墨蒂默的要求,设计成为‘轮上宫殿’,并配之以最优质的服务。即将进站的‘东方快车—不列颠号豪华专列’就是20世纪20年代由熟练手工艺人打造的精品中的精品。”

英国的火车总误点,“东方快车”也未能幸免。直到5时35分,神秘的“东方快车”才缓缓驶入维多利亚车站二号站台。20多节黑色、完全是古典风格的车厢一下子把人带入了时光隧道。和现代风格的流线型车厢完全不同,“东方快车”的车厢高大,线条硬朗,车厢外侧浇铸着黑色大字“豪华专列”,脚踏板上的字迹已经被客人的鞋磨平,露出黄铜的锃亮色。一人多高的门把手也是黄铜镀造,身着黑色燕尾服的列车员在门口手扶把手,一脚悬空,身子探出车厢外向前遥望,仿似电影里看到的上世纪初英国火车进站的场景。

下车客人的衣着也立刻让记者自惭形秽。乘客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衣着光鲜,男士基本上是深色西服,打着领带,西服的上衣口袋里还要别上一方手绢,完全是绅士打扮;女士则全是裙装,有些人还身着晚装,俨然一副贵妇人模样。

记者走上前去和列车员攀谈了几句,得知他叫麦克格林,是苏格兰人。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他带着记者上了头节餐车。餐车不算宽敞,一侧是双排座位,一侧是单排,走廊只能容一人走动,桃木隔板把每6张桌位分成隔间,软长毛绒的沙发座椅配着大花条纹,桌上的银质餐具和镶金瓷器擦得锃亮,每个桌上一盏小台灯烘托出古典的优雅之气。

麦克格林介绍说,现在交通发达,不会再有很多人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里一样乘火车横贯欧洲了,即使大侦探波洛生在当代,也会发现从土耳其赶往英国还是坐飞机来得方便。但是,“东方快车”既然成了品牌,“威尼斯—辛普朗东方快车”公司就借机推出了不同类型的豪华专列旅游项目。由于专列的设施、服务都是豪华级的,票价也就高得令人咋舌。以国际列车每年一次的横跨欧洲旅行为例,从伦敦去威尼斯,乘坐普通列车头等舱不过300多英镑,而乘坐“东方快车”的价格是1790英镑(约合2万多元人民币);“东方快车”的国内线路也很有特色,多是从伦敦或曼彻斯特出发前往英国本土各地,这其中还有一个完全迎合《东方快车谋杀案》爱好者的旅游项目:在从伦敦到布莱顿的线路上,专门设计了一个蹊跷的“谋杀事件”让乘客参与破解,非常惊险有趣。同时,为了让乘客更好地品味乘坐古典火车的滋味,“东方快车”的部分国内路线旅程还特意换上古旧的蒸汽机车头。

对于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在当前这个讲究高速、实用的社会,为什么“东方快车”还能存活下来?麦克格林笑笑说,因为人们好奇,因为人们喜欢一些奢华的浪漫,因为许多人怀恋过去英国传统的东西,还有许多人想体会历史的味道。总之,在英国,“东方快车”的乘客一点也不少。

TOP

澳门赌场,全年不准停业
所有人都过安全门摄像头专盯服务生

曾坤

到澳门一年才发觉,赌场从未关过门!不管双休日还是节假日,不分白天还是夜晚,任何情况下都未曾停止营业。据我所知,在澳门如此“敬业”的营业场所,惟此一家!

有生意做,当然要营业啦。澳门人如是说。的确,澳门博彩业生意红火,因此特区政府将博彩业作为澳门经济的龙头产业。实际上,澳门赌场营业分秒不能停,是澳门法律制度所规定的。迄今为止,博彩业在澳门合法化经营已有150多年历史。其间,不管是澳葡政府还是特区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之多难以计数。其中第1496号法规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赌场必须“全年每日均得经营博彩”,并严令:“如承批公司拟在一天或多天的某一时段暂停一间或多间娱乐场及其他博彩区域的操作,必须提前三天通过具说明理由的申请书请求政府许可。”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法律,除了考虑经济效益之外,也是基于博彩业本身输赢无定的规律。赌场分秒不停,可以提供给赌客无限的时间去反复输赢的轮回。长年营业,分秒不停,做到这一点实在不易。就是人受得了,机器、房子还有坏了的时候。但照样不能停业!

记者2001年底来澳门时,就赶上葡京赌场内外装修,一年多过去了,装修至今仍然没有完。因为不能停业,只好一间间屋子轮着修缮。要知道,停业一天,就意味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澳元的收入打了水漂!记者每次路过此地,不管刮风下雨,都见工人在紧张地施工,显然是有严格的工期在催促着他们。

赌场自开办之日起,就是一个刺激消费的场所。葡京酒店被称为吃喝玩乐的“不夜天”。身处此地,可以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世纪名厨”罗布松先生主理的法国餐厅,凭罗先生成名绝技——白松露菌和黑松露菌及酒库中的千款高档藏酒而闻名于世。一走进法国餐厅,就会看见一个用24k金制骨架、装备了恒湿设施的玻璃酒柜,里面摆放着来自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的各种名酒佳酿。葡京酒店还设有专门表演艳舞的剧场,号称“巴黎艳舞”,夜夜狂舞疯唱,全是刺激感官的节目;酒店里还有聚宝厅,展出世界各种稀世珍宝……总之,整个酒店用吃喝嫖赌相互拉动,营造一个纸醉金迷的场所来“磁化”消费者。已被枪毙的香港恶霸张子强当年就是这家酒店的常客,每抢到一笔钱后,笃定要来此挥霍一番。为刺激消费,连赌场的装修也别有一番讲究:大金大彩,富丽堂皇。葡京赌场的26个贵宾厅,像是用金粉涂抹过一样,四壁金灿灿光闪闪,赌客仿佛置身于淌金流银的金库里,禁不住会忘乎所以,平添几分一掷千金的“豪情”。

进赌场必须穿越一道同机场设置相仿的安全门,接受检查。事实上,所有检查程序和进入机场的安检程序如出一辙:要掏出身上所有的金属物件,连同手提物品一并交由安检人员检查。除此之外,赌场还禁止拍照。

许多游客都觉得纳闷:不就是一个娱乐场所嘛,何以要安检?记者曾就此问题问过好几位赌场工作人员,回答都是一致的:赌场到处是现金和“筹码”,而且都暴露在大庭广众面前,一旦有歹徒持凶器进来打劫,很容易得手不说,还会危及赌客的生命安全,故要防患于未然。所以,赌场安全不仅是赌场老板首先考虑的问题,也是政府监管的头等大事。澳门司法警察局建制里设有赌场督察处,专门负责赌场治安,24小时派警员在各赌场巡逻。赌场自身的防范监视装置更是严密、周详,它是记者迄今所听说并眼见过的最庞大的商用电子监控系统。据说,光葡京赌场就装有600多个电子监控装置,从各种角度全天候摄下赌场每个角落的情况,分秒不停、寸土不漏。赌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装置只是监督赌场员工,绝不针对顾客。

记者看到,这些监视器确实发挥了威慑作用。“庄荷”(工作人员)离开赌桌时,都要面向“探头”展开双手,拍打衣服,以示没拿什么东西。工作期间揩鼻涕、擦嘴的卫生纸,都随手向柜台外面一扔,却偏不往脚下的废纸篓里丢。不知情的人或嫌此举粗俗,其实这也是为了避嫌,特意这样做的。赌场一旦发现工作人员作弊,必定开除无疑。据说,作弊情况在澳门赌场极少发生。

TOP

吸血鬼城堡晚上不许进
电影中那个恐怖阴森的吸血鬼世界就起源在那里

蔡玉民

吸血鬼是一个从古希腊时就开始在西方流传的神魔形象,据说它们白天睡在棺材里,晚上出来活动,专咬人的脖子……

在罗马尼亚,有一个神秘的城堡,传说它是世界头号吸血鬼居住的地方,不过拜访过那里的人往往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你看过汤姆•克鲁斯与布拉德•皮特这两大好莱坞帅哥联合主演的电影《夜访吸血鬼》,恐怕就不难想象记者到达罗马尼亚后急着要去参观“吸血鬼”城堡的心情。据说,电影中那个恐怖阴森的吸血鬼世界就起源在那里,了解这个城堡,就了解了这个神秘世界的大半。

到达位于罗马尼亚中西部的布朗城堡(也就是俗称的吸血鬼城堡)时,天色尚早,加上周围的导游、游人一大帮,记者的胆子也壮起来了。仔细打量四周,发现城堡所在的地势极为险要,它建在一个小山包上,背靠难以翻越的大山,俯瞰从山谷中穿过的大路,从路上经过的哪怕一只飞鸟也难逃城堡主人的眼睛。

从山脚沿斜坡拾阶而上,大约100多米就到了城堡大门。虽然比较陡,但据说比起以前来已经好多了。以前,吸血鬼城堡根本没有门,想进去的话只有跑到城堡南边,沿着上面扔下来的绳梯爬上去。据说这是因为城堡的主人害人无数,所以害怕有人摸上来找他报复。进得城堡大门,走入一个宽敞的门厅,里面只摆了几个外形粗犷的青铜罐,没有窗户,光线幽暗,阴气森森,想一想吸血鬼的传说,记者脖子后面还真有点冒凉气,幸好这个时候解说员从隔壁屋里走了过来。

据他介绍,这个城堡原是匈牙利国王于1377年开始兴建的,本是用来抵御土耳其人的防御工事。1382年建成后,这里逐渐成了集军事、海关、当地行政管理、司法于一身的政治中心。传说中世界上的头号吸血鬼瓦拉西亚大公伏勒德就曾长期在这里居住。

实际上,早在伏勒德之前,吸血鬼的形象就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了。古希腊神话中就已经出现了许多专吸人血的神魔形象,如人面蛇身女怪、半人半鸟女妖、铜脚恶魔等等,它们都喜欢趁受害者熟睡之际吸他们的血,不过它们不是僵尸,而是脱离了人体的神。吸血鬼的迷信甚嚣尘上是在14世纪,当时欧洲瘟疫肆虐,人们经常在没有确定病人是否死亡的情况下就仓促将其埋葬。几天后打开坟墓,会看到完好的尸体,并且带有血迹,其实这是被活埋的人临终前拼命在棺材里挣扎留下来的血迹,但在迷信盛行的当时,这被认为是吸血鬼显形。

吸血鬼从一开始就被看作是散播死亡的魔鬼,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有獠牙,白天睡在棺材里,晚上出来活动,专咬人的脖子,害怕大蒜、十字架。当然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们脑子里的吸血鬼形象也不尽相同。其中,罗马尼亚的吸血鬼——德古拉(罗马尼亚文,意为魔鬼)最为著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爱尔兰作家斯脱克1897年的小说《德古拉》,这部以15世纪罗马尼亚著名的伏勒德大公(外号德古拉)为原型的吸血鬼小说相当成功,风靡一时,发行了数百万册。正是这部小说把伏勒德和吸血鬼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真实世界中的伏勒德大公是什么样子的呢?记者一边听着导游的介绍,一边在城堡中溜达,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城堡里的装饰看,这里与其说是吸血鬼逞凶的阴暗地狱,倒不如说更像个富丽的皇宫:制作考究的家具、五彩斑斓的挂毯,居然还有管风琴,难道这个大公变态到一边听着琴声一边吸人血?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布朗城堡已经被改造成了历史、艺术博物馆,各个时期的东西都有。

导游的介绍也许才是所见一切的最好注解,原来历史上的伏勒德大公并没有小说上描写的那样可怕,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称他为英雄。他于1456年当上瓦拉西亚(当时的罗马尼亚有三个公国)公国大公以后,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恢复社会秩序,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阴影下保持独立。为他引来德古拉外号的是他惯用的严酷刑罚。伏勒德习惯把犯人毫不留情地钉死在削尖的木桩上,而且他动不动就用刑,不管是抓到的外国间谍,还是国内的窃贼、贪官,就是教士背后嘀咕人也要受严刑。这不免得罪人,口碑不好,可正是这些严刑酷罚将当时的罗马尼亚变成了一个团结、强大的国家。只可惜好景不长,1462年伏勒德在与土耳其人的战斗中被杀。没几年人们就把伏勒德的出色功绩忘掉了,只记住了他的严刑酷罚,在人们眼中,他居住的布朗城堡也就变成了吸血鬼之家。

虽然没有想象中成堆的鸡毛鸭血,但这个戒备森严的城堡本身还真有一种神秘而惨烈的味道。这里的武器陈列室里摆着各种武器,有古代的长矛、罗马尼亚盔甲、不同时代的火枪,还有日本的长刀,使人不由得联想起城堡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据解说员介绍,这里发生过好多场大战,有不少英勇武士不是因为被吸血而是因为战争惨死在城堡内。布朗城堡建筑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它的4个角楼。这些角楼或储存火药或装了活动地板,专门为向围困城堡的敌人泼热水而设计,各有各的职能。4个角楼之间有走廊相连,走廊外墙上都有射击孔,杜绝了射击死角。整个城堡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战斗堡垒,简直是滴水不漏。据说,在伏勒德统治时期,为了使人们全都走城堡下的大路以便收税,城堡里驻扎的兵丁每天早上、傍晚出动两次,前往附近能翻越的地方巡逻,如果不是当地人,只要让巡逻队抓住就免不了受到严惩,这其中当然免不了有许多冤死鬼,所以几百年过去了,这个城堡仍然被恐怖的鬼魂传说所笼罩。

走出城堡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暗,斑驳的光影中,城堡门口的小商贩仍在认真地兜售着有关吸血鬼的资料和纪念品,而记者也没有忘记再一次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城堡管理处立在大门口的告示牌:不许在夜间进入城堡。

TOP

他们替朱丽叶写回信
住在意大利爱情圣地每年收几千异国情书

史克栋

在当今世界,就是著名影星、超级名模、体坛皇后或者走红歌星,每年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种上千封情书的人恐怕也不多。可在意大利就有这么一位绝代佳人,她不随年华的消逝而苍老,也没因岁月的变迁而被人遗忘,她永远是人们心中不老的情人、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她就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著名的女主角朱丽叶。

维罗纳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25万人口的意大利中等城市,它北靠阿尔卑斯山,西临经济重镇米兰,东接水城威尼斯,南通首都罗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阿迪杰河呈S形穿城而过,使这里风景绮丽、安详迷人。不过,让维罗纳城名震世界的,都不是上述这些原因,而是因为它是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故乡,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相恋的地方。莎翁名剧面世以来,维罗纳城已经成为全世界年轻人心目中的爱情圣地,每年都有数百万人不远万里,到这里来参观、“取经”。

这些年轻人一到维罗纳,一般都直奔位于市中心卡佩罗路27号的一个小院子,院里的一幢小楼就是莎剧中朱丽叶的故居。院内立有一尊真人高矮的朱丽叶青铜雕像,据说摸摸她的胸部会带来好运,所以成千上万的游人将朱丽叶的右胸摸得闪闪发光。铜像的左侧就是莎翁笔下那座令无数青年人神往的大理石阳台。这就是当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常常幽会的地方。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到维罗纳来“朝圣”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让鸿雁遥传自己的情话。于是,每一届的维罗纳市市长都会面临一个艰巨任务——处理成千上万、如雪片般飞来的给朱丽叶的情书。

20世纪70年代初,居住在维罗纳的一批文人常聚在一起谈论莎翁的名著,后来越聊越起劲,索性决定成立一个朱丽叶俱乐部。某一天,一名幸运的维罗纳市市长找到了这个俱乐部的负责人,将第一批要俱乐部代为处理的朱丽叶的情书交到他们手上,并嘱咐他们有信必复,不能让维罗纳有一个“伤心人”。于是,自那时以来的数十年里,每封写给朱丽叶的信都有了来自“天堂”的回音。

出于对这个故事的好奇,记者专门采访了这个朱丽叶俱乐部。该俱乐部主席塔马西亚告诉记者,俱乐部现在有10多名志愿者承担着替朱丽叶回信的工作。他们平均每年要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来信4000至5000封,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外来信。为了不让寄信人失望,他们将这些来信登记存档,并且一一回复。

塔马西亚主席说,在这里工作的志愿者大部分都会不同的外语。这些年来,他们也收到过不少来自中国的信件,这些信有的是用英文写的,也有的是用中文写的。为此,他们专门与生活在维罗纳城的一位华裔小伙子取得了联系,只要收到中文来信,就马上交由他翻译。

说到这些信件的内容,塔马西亚主席露出了微笑。他说这些来信无论是喜是悲都充满了感情,内容也十分丰富,有的是出于对朱丽叶的崇拜,向这位女神倾诉爱慕之情;有的则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遇到了与朱丽叶相似的遭遇,所以同病相怜,向这位异国“知己”倾诉自己的不幸;还有的更是托朱丽叶为他们向意中人传递信息……自1993年以来,维罗纳市文化局与朱丽叶俱乐部还特别设立了“亲爱的朱丽叶”好信奖(因为几乎所有的信件都是以“亲爱的朱丽叶”开头的),每年的2月14日情人节当天,都要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

爱情总是男女之间的事,但在维罗纳,朱丽叶绝对受到偏爱。除了全世界无数人写来情书投递到朱丽叶俱乐部,前面提到过的朱丽叶故居,朱丽叶的墓地也是维罗纳的盛景之一。传说这里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结婚的地方,所以每年都有不少情侣专程从世界各地赶到这里结婚,为的是要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誓死捍卫爱情。

相比之下,罗密欧就有些受人冷落了。其实,罗密欧的故居距离朱丽叶家不远,位于斯卡里杰利街4号。这是一幢相当古老的房屋,墙壁破旧,大门紧闭。只有门口上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莎剧中著名的台词:噢!罗密欧,你在哪里?提醒着人们它的与众不同。

TOP

关过铁面人、基督山伯爵的伊夫岛
分外神秘的小岛阴气森森的监狱城堡

陈源川

基督山伯爵和铁面人是两个为世界读者所熟悉的传奇形象,他们的共同点除了均出自法国作家大仲马笔下外,还包括都曾被囚禁在法国南部的一座孤岛——伊夫岛上。

伊夫岛位于离马赛1.5公里的地中海上,从马赛的老港坐船仅需20分钟就能到达。当记者把头伸出船舱远眺时,只见一座荒凉的石灰岩小岛横在海中,悬崖峭壁上,一个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威然耸立,城堡的角落处突兀着3个高低不同的炮楼,岛的西侧还有一座10米多高的灯塔,同古堡遥相呼应。

伊夫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16年。为了抵御邻国从海上入侵,当时的法国国王决定在进出马赛的水上要道伊夫岛上修建一座碉堡。1658年,路易十四在对异教徒的镇压中将伊夫堡变成囚禁新教徒和刑事犯的监狱。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伊夫堡完全变成封建王朝镇压政治犯的监狱。自1580年关押第一名囚犯以来,伊夫岛在几个世纪内共囚禁了3000多人。

尽管伊夫堡的历史演绎了数百年,但人们真正对它产生兴趣是从19世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两部小说开始,那就是《基督山恩仇记》和《铁面人》。这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命运同伊夫堡紧密相连,也让这座远离大陆的小岛名声大噪。

踏上这个与世隔绝而又分外神秘的小岛,走进阴气森森的监狱城堡,记者首先看到一个小天井,围绕天井的城墙四壁上均建有引水沟,如果遇到下雨,雨水将沿这些水沟流入中间的深井,成为岛上的饮用水储备。天井的四周便是大大小小30多间牢房,分为上下3层。每个牢房的门梁上挂着一个名牌,上面写着这里曾囚禁的重要人物名字。

城堡里最著名的两处景点便是曾经关押基督山伯爵和铁面人的两间牢房。前者位于一层楼的旋梯旁,有一扇门面朝天井。走入这个仅有六七平方米的石砖小屋,只见四壁空空荡荡,阴森恐怖。惟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角那个在昏暗灯光映照下的黑洞。看过《基督山恩仇记》的读者都知道,那便是主人公同法里亚老神甫不期而遇的地方。《基督山恩仇记》中描写,主人公唐泰斯(基督山伯爵的本名)因受诬陷被判囚禁伊夫岛。为逃出牢狱,唐泰斯偷偷地在牢房的一侧挖了一条地道,希望它能最终通向大海。出乎意料的是,在他挖地道的同时,被关在城堡另一处的法里亚老神甫也在干着同样的事情,结果两人在地道里不期而遇。后来,在法里亚老神甫的帮助下,唐泰斯最终逃出孤岛,并找到法里亚在临终前告诉他的一笔财富,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走出基督山伯爵的牢房,从旋梯爬上天井对面的二层楼,那里便是关押铁面人的地方,上面的名牌特别醒目。同前者相比,关押铁面人的牢房稍显大一些,房间一头的壁炉已经残破不堪。墙壁上还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小铁窗。正对大门的铁栅栏里又隔出一块空间,里面只能容纳两三个人。可以想象,铁面人当时的活动范围并非整间牢房,而仅是那块连转身都不容易的小地方。

同《基督山恩仇记》相比,大仲马在小说《铁面人》中讲述的故事更加残酷。路易十四为了除去同胞兄弟给其政权带来的威胁,竟下令用一个铁制的面具遮住胞弟的面孔,并将他终生监禁在伊夫岛。为了匡扶正义,国王火枪队的3名火枪手冒着极大的风险救出被囚禁的铁面人,并帮他继承了王权,让残暴的路易十四最终得到应有的下场。

被美男子阿兰德龙在电影《铁面人》中演绎过的这个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不过导游还是质疑了它的可靠性。据许多历史学家考证,双胞胎皇子的说法难以属实,因为那时王室成员的出生是一件透明度很高的事情,“狸猫换太子”的把戏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尽管如此,很多游客还是对大仲马笔下的故事笃信无疑。当然了,没有了这些精彩的故事,这个孤岛不过是乱石一堆。有了它们,才让游客慕名而来,使得伊夫岛的旅游变得兴致盎然。

TOP

哈姆雷特宫暗藏杀机
走进阴森幽暗的古堡想着王子复仇的故事

王怡冰

丹麦王国有许多古城堡,大都建于16世纪或18世纪。在记者所探访的古堡中,神秘的“克隆堡”最令人难忘。据说,克隆堡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的发生地,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哈姆雷特宫”。

在丹麦语中,克隆堡意为“皇冠之宫”。该堡建于1574年,位于哥本哈根北部40公里的海边。从古堡的外形看,确有皇冠般美丽而辉煌的气度。这顶“皇冠”被戴在波罗的海出海口之一的厄勒海峡的最窄处,与瑞典的赫尔辛堡市隔海相望。

记者去克隆堡的那一天是个没有太阳的日子。沿着厄勒海峡的海岸线前行,面对车窗外一闪即逝的海鸟和轻风,记者快速搜寻着大脑中有关《哈姆雷特》的依稀印记,心中生出了几许凝重的感觉。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是个丹麦王子,他的人生悲剧就发生在这个神秘的古堡中。为了复仇,他在这座城堡中,毁掉了所有重要人物,并拒绝了心上人奥菲利娅的爱情,致使奥菲利娅神经错乱自溺而死。最后,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父亲的仇敌克劳狄斯,但自己也因克劳狄斯精心策划的阴谋而死亡。这位忧郁的丹麦王子应该就是在眼前这座古堡周围游荡的时候见到了死去父亲的亡灵,在古堡中的后花园洞悉了残酷的秘密,然后无数次在这古堡中游走,思考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难题。

进入城堡,里面安静极了,让人有一种想屏住呼吸的感觉。在堡内一面斑驳的墙壁上,一幅年代久远的莎士比亚浮雕正默默地注视着游人。据说,莎士比亚将丹麦历史上一个古老传说作为素材,于1601年创作了《哈姆雷特》。这部悲剧虽然是以克隆堡为背景的,可是实际上,这个悲剧王子从未在堡中居住过。据丹麦历史学家赫尔格•赛德林•雅各布森在《丹麦简史》中称,莎士比亚是否真的到过克隆堡,迄今仍是个谜。真正在克隆堡中漫步过的只是曾经主演过《哈姆雷特》的著名演员劳伦斯•奥立弗。

莎翁选中这个城堡做王子悲剧的发生地,绝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里阴郁、沉闷,没有一点金碧辉煌的迹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国王的宫殿。漫步其中感觉就像一座迷宫,走进去让人找不到出路。举目望去,高高的圆形穹顶空旷而阴森。站在巨大的屋顶下,人显得孤立无助。一切都让人感到压抑,仿佛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杀机。在此参观的人无不压低了嗓音说话。没有导游,记者和其他参观的人漫无目的地走着。在一间阴暗的大厅里,一个巨大的铁球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大铁球看上去锈迹斑斑,旁边还连着一根长长的锁链,原来,这个自重37公斤的大铁球是一种刑具,主要是用以惩罚政治犯。凡戴上这种枷锁的犯人,一般都被打进暗无天日的地牢,直至死去。

据丹麦史书介绍,1427年时,城堡所在地叫做“钩子要塞”,是哥本哈根的一个重镇,用以控制厄勒海峡这条海上要道。从堡前成群的棱堡和护城河以及大炮的分布来看,这里的确曾是一座城防工事。

当时的国王埃利克为了保护丹麦的利益,下令对各国过往厄勒海峡的船只征收通行税,抗税不交者先给以口头警告,警告无效就以炮轰之,随后不但要补交税款,还得支付打炮钱。

走着走着,记者连同身边的游人似乎误入了一个秘密暗道。暗道里四通八达,漆黑幽深,墙壁两端隐约可见的烛光幽灵般跳跃着,若明若暗。通道两侧全是铁栏杆,人们只能在中间行走。脚下的石板路,潮湿得像刚刚洒过了水。阴风吹在脸上,使人不寒而栗。没有人再说话,只有快速行走的脚步声。据宫内资料介绍,古时侯,这个暗道除了关押犯人,主要还用以屯兵贮粮。这里贮存的食物足够王宫贵族们吃上3个月。一旦战事爆发,人们可在此藏身或沿着通道到达海边的出口。

穿过一片偌大的空地,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巨人雕像,那人手扶宝剑,神态威严,闭目端坐椅上。借着微弱的烛光,记者努力阅读着刻在墙上的文字,方得知,这个雕塑的主人公名叫“霍尔格”,是丹麦古代威震四方的大英雄。传说一旦丹麦发生战争时,他就会站出来保卫国家。

不知又走了多久,前面隐约出现了一道光线,好像是出口,可来到近前,记者禁不住失声大叫,原来铁栅栏里面是关押囚犯的一个个地牢!慌忙中急步左拐,结果又陷入了一条更幽深的通道。惊恐之际,记者突然胡思乱想:莎翁当年多半是到过此地的,而且很可能也一个人困在其中,在这里待久了,难免不构思出一些阴沉、诡异的作品。

几经辗转,终于“浮出”地面时,记者感觉就像刚刚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重见光明的时候,心中真的生出了从未有过的畅快。这时天也晴了。深蓝色的大海上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正在驶过。无数只海鸥正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真怀疑当初莎翁与记者找到的不是同一个出口,要不《哈姆雷特》似乎应该有个很光明的结尾。

TOP

雨果出生地游人特别多
曾是法国最美的城市出过不少世界级大师

郑园园

年初,为了参加纪念雨果诞辰200周年的活动,记者到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市参观,从而认识了这座古老、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

贝桑松是法国东部弗朗什—孔泰大区的首府,都伯河流到这里拐了个弯,仿佛电阻单位欧姆的符号Ω型,构成了古城三面环河,一面傍山的地理格局。贝桑松东邻瑞士,南接意大利,扼守着法国的东大门。

走在贝桑松的街道上,犹如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步步有古迹,处处有历史。城边,那座建于公元175年的“黑门”是为了庆祝马克•奥莱斯国王凯旋而筑起的,历经两千年岁月风尘依然挺立;那布满青苔的石头阶梯,是古罗马时代的遗迹——一个能容纳两万人的露天剧场;山丘上,那座建于1674年路易十四时代的沃旁堡依然巍然耸峙,至今仍是法国最著名的城防工事;城里的旧式楼房,墙面用灰蓝色或白赭色的石灰岩砌成,它们在阳光下闪着美丽的光芒,显示着迥异于工业时代的风貌。

贝桑松,历史在这里走过,造就了一座不同凡响的古城。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以贝桑松为背景。小说主人公于连跨过贝桑松的吊桥,走进城市之时,欣赏着该城的美景,一动也不动地凝神思考。于连心想:“贝桑松不仅是法国最美的城市之一,而且它还拥有那么多富有热情、富有思想的人们。”19世纪、20世纪是法国社会各种思想交汇激荡、艺术活动异常活跃的时代,贝桑松名人辈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或居住过的思想家、作家、画家、科学家,后来不少成为世界级巨匠,中国读者熟悉的有: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傅立叶,经济学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社会改良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普鲁东,画家库尔贝,诗人马拉美,19世纪天才的科学家巴斯德,还有电影的发明人、在贝桑松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的卢米埃尔兄弟……

在所有名人之中,给贝桑松带来最大光荣的,无疑是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作为这位文豪的出生地,在2002年纪念雨果诞辰200周年的活动中,可谓风光无限,甚至引起了其他城市的嫉妒。它们质疑贝桑松独霸雨果的权利,因为这位大文豪生前在贝桑松只待过短短的6个星期。不过贝桑松市对这些质疑毫不在意,因为他们手中有一张如假包换的铁证——贝桑松市博物馆里保存的1802年的雨果出生记录。

原来,雨果的祖上不是贝桑松人,甚至也不是弗朗什—孔泰地区人,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在贝桑松城通衢街140号的一幢3层小楼里。他出生在贝桑松纯属偶然。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他驻守贝桑松时,小雨果降临人间。雨果出生6周后,他的父亲奉调前往马赛,襁褓中的雨果随父母及两个哥哥离开了这座城市。雨果活到83岁,终其一生没有回到过出生地。但是,他在他的诗集、小说、剧本中,不止一次提到贝桑松。

贝桑松,名人在这里走过,伟人的光辉照耀着它。今日你漫步在贝桑松,与雨果相联系的纪念地比比皆是,不过100多年前,贝桑松却不怎么欢迎这位大师“回家”,围绕着是否给雨果立雕像等问题,还发生过不少风波。

1901年11月,为筹备雨果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市议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竖立一座雨果雕像,但一股反对雨果的势力完全不同意这个计划。一位市议员陈述反对理由时说,收藏家吉古把他收藏的油画全都赠给了贝桑松,但是雨果什么也没给过自己的家乡。这种浅薄的说法自然遭到众人的反对。从物质馈赠的角度看,雨果、巴斯德、普鲁东等人,都没有给贝桑松留下遗产,但他们留下了光荣,留下了一份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

雕像事件的消息传出后,以左拉为首的众多法国作家给贝桑松市长写信,表示他们愿意为纪念不朽的雨果尽一份力。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也从奥斯陆写来法文信,说他真诚地向贝桑松光荣的儿子致敬。贝桑松终于战胜了短见,在雨果百年冥诞之际举行了雨果雕像奠基仪式,雨果故居前的小广场,也正式更名为“雨果广场”。

从此,白色的大理石雨果雕像成为贝桑松一景,世界各地的雨果学者和雨果崇拜者千里迢迢赶到贝桑松瞻观。如同灿烂的星辰,雨果照耀着贝桑松,他和巴斯德、库尔贝等众多名人一起使贝桑松的星空更加璀璨夺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