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东方快车坐满绅士贵妇
豪华的“轮上宫殿”神秘的“破案之旅”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刘笙

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东方快车谋杀案》不仅被译成多种文字行销100余个国家,还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广为播放。这种成功除了使书中的大侦探波洛成为闻名遐迩的人物,就连带“谋杀案”的发生地——“东方快车”亦成了人们心目中神秘的所在。

真实的“东方快车”究竟什么样呢?当记者带着这疑问来到“东方快车”首发站、伦敦市中心的维多利亚车站问讯处时,信息员投来的目光分明透着疑惑。记者被告知,与其他普通列车不同,“东方快车”由一家名为“威尼斯—辛普朗东方快车”私营公司专门运营,发车时间不像其他普通列车一样固定在列次表上,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安排,只有这家公司才能回答有关问题。

按照信息员的指点,记者在维多利亚车站二号站台的一个角落找到了“威尼斯—辛普朗东方快车”公司的营业部。与其他站台熙熙攘攘的景象大不相同,这个站台非常整洁,还有钢化玻璃把站台与行人走廊隔开。因为是周末,营业部里没有人,站台上只有一名清洁工在仔细地清理已经很干净的地面。记者走过去向这名清洁工询问,才知道9月份一共只有三趟从伦敦出发的“东方快车”。至于“东方快车”究竟什么模样,清洁工笑着说:“棒极了,你看到就会喜欢上它。今天晚上有一列要回伦敦,不信你自己瞧。”

晚上那列“东方快车”抵达维多利亚车站的时间是5时15分,记者5时就到了站台,发现“东方快车”营业部已经开门,门口摆放着许多行李,两名身着红色笔挺马甲的行李员正一丝不苟地进行检查,还有几个好像是来接站的客人,都是西服革履、衣冠楚楚。一位50多岁的绅士竟然还戴着在伦敦已经罕见的绅士礼帽,这阵势真让人以为是到了五星级饭店的门口。

营业部里面并不大,地上铺着浅灰色的地毯,墙上挂着“东方快车”不同时期的照片。在这儿记者见到了业务经理、身着黑色燕尾服的马丁先生。当记者开口想了解“东方快车”的情况时,马丁的眼神里也流露出一丝疑惑。当然,他的介绍还是非常详细:“东方快车”最早运营于1883年。到1906年,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的辛普朗山岭铁路隧道开通后,‘东方快车’开始固定运行在巴黎—米兰—威尼斯一线,后来又加上卧铺,延伸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直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可以说是横贯欧洲大陆,如果日夜兼程旅行共需3天。

“坦率地讲,‘东方快车’的定位就是为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提供列车旅游服务。我们的服务对象是那些对生活方式有较高品位和追求的人士。虽然我们没有明确要求客人在列车上如何着装,但我们也提醒客人,在‘东方快车’上穿着如何正式、隆重也不过分。”马丁似乎漫不经心的话让记者突然有些明白,为什么他们看我身着运动便装时,眼神有些异样。马丁接着说,“‘东方快车’的车厢完全遵从19世纪豪华客车创始人乔治•墨蒂默的要求,设计成为‘轮上宫殿’,并配之以最优质的服务。即将进站的‘东方快车—不列颠号豪华专列’就是20世纪20年代由熟练手工艺人打造的精品中的精品。”

英国的火车总误点,“东方快车”也未能幸免。直到5时35分,神秘的“东方快车”才缓缓驶入维多利亚车站二号站台。20多节黑色、完全是古典风格的车厢一下子把人带入了时光隧道。和现代风格的流线型车厢完全不同,“东方快车”的车厢高大,线条硬朗,车厢外侧浇铸着黑色大字“豪华专列”,脚踏板上的字迹已经被客人的鞋磨平,露出黄铜的锃亮色。一人多高的门把手也是黄铜镀造,身着黑色燕尾服的列车员在门口手扶把手,一脚悬空,身子探出车厢外向前遥望,仿似电影里看到的上世纪初英国火车进站的场景。

下车客人的衣着也立刻让记者自惭形秽。乘客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衣着光鲜,男士基本上是深色西服,打着领带,西服的上衣口袋里还要别上一方手绢,完全是绅士打扮;女士则全是裙装,有些人还身着晚装,俨然一副贵妇人模样。

记者走上前去和列车员攀谈了几句,得知他叫麦克格林,是苏格兰人。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他带着记者上了头节餐车。餐车不算宽敞,一侧是双排座位,一侧是单排,走廊只能容一人走动,桃木隔板把每6张桌位分成隔间,软长毛绒的沙发座椅配着大花条纹,桌上的银质餐具和镶金瓷器擦得锃亮,每个桌上一盏小台灯烘托出古典的优雅之气。

麦克格林介绍说,现在交通发达,不会再有很多人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里一样乘火车横贯欧洲了,即使大侦探波洛生在当代,也会发现从土耳其赶往英国还是坐飞机来得方便。但是,“东方快车”既然成了品牌,“威尼斯—辛普朗东方快车”公司就借机推出了不同类型的豪华专列旅游项目。由于专列的设施、服务都是豪华级的,票价也就高得令人咋舌。以国际列车每年一次的横跨欧洲旅行为例,从伦敦去威尼斯,乘坐普通列车头等舱不过300多英镑,而乘坐“东方快车”的价格是1790英镑(约合2万多元人民币);“东方快车”的国内线路也很有特色,多是从伦敦或曼彻斯特出发前往英国本土各地,这其中还有一个完全迎合《东方快车谋杀案》爱好者的旅游项目:在从伦敦到布莱顿的线路上,专门设计了一个蹊跷的“谋杀事件”让乘客参与破解,非常惊险有趣。同时,为了让乘客更好地品味乘坐古典火车的滋味,“东方快车”的部分国内路线旅程还特意换上古旧的蒸汽机车头。

对于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在当前这个讲究高速、实用的社会,为什么“东方快车”还能存活下来?麦克格林笑笑说,因为人们好奇,因为人们喜欢一些奢华的浪漫,因为许多人怀恋过去英国传统的东西,还有许多人想体会历史的味道。总之,在英国,“东方快车”的乘客一点也不少。

TOP

澳门赌场,全年不准停业
所有人都过安全门摄像头专盯服务生

曾坤

到澳门一年才发觉,赌场从未关过门!不管双休日还是节假日,不分白天还是夜晚,任何情况下都未曾停止营业。据我所知,在澳门如此“敬业”的营业场所,惟此一家!

有生意做,当然要营业啦。澳门人如是说。的确,澳门博彩业生意红火,因此特区政府将博彩业作为澳门经济的龙头产业。实际上,澳门赌场营业分秒不能停,是澳门法律制度所规定的。迄今为止,博彩业在澳门合法化经营已有150多年历史。其间,不管是澳葡政府还是特区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之多难以计数。其中第1496号法规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赌场必须“全年每日均得经营博彩”,并严令:“如承批公司拟在一天或多天的某一时段暂停一间或多间娱乐场及其他博彩区域的操作,必须提前三天通过具说明理由的申请书请求政府许可。”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法律,除了考虑经济效益之外,也是基于博彩业本身输赢无定的规律。赌场分秒不停,可以提供给赌客无限的时间去反复输赢的轮回。长年营业,分秒不停,做到这一点实在不易。就是人受得了,机器、房子还有坏了的时候。但照样不能停业!

记者2001年底来澳门时,就赶上葡京赌场内外装修,一年多过去了,装修至今仍然没有完。因为不能停业,只好一间间屋子轮着修缮。要知道,停业一天,就意味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澳元的收入打了水漂!记者每次路过此地,不管刮风下雨,都见工人在紧张地施工,显然是有严格的工期在催促着他们。

赌场自开办之日起,就是一个刺激消费的场所。葡京酒店被称为吃喝玩乐的“不夜天”。身处此地,可以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世纪名厨”罗布松先生主理的法国餐厅,凭罗先生成名绝技——白松露菌和黑松露菌及酒库中的千款高档藏酒而闻名于世。一走进法国餐厅,就会看见一个用24k金制骨架、装备了恒湿设施的玻璃酒柜,里面摆放着来自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的各种名酒佳酿。葡京酒店还设有专门表演艳舞的剧场,号称“巴黎艳舞”,夜夜狂舞疯唱,全是刺激感官的节目;酒店里还有聚宝厅,展出世界各种稀世珍宝……总之,整个酒店用吃喝嫖赌相互拉动,营造一个纸醉金迷的场所来“磁化”消费者。已被枪毙的香港恶霸张子强当年就是这家酒店的常客,每抢到一笔钱后,笃定要来此挥霍一番。为刺激消费,连赌场的装修也别有一番讲究:大金大彩,富丽堂皇。葡京赌场的26个贵宾厅,像是用金粉涂抹过一样,四壁金灿灿光闪闪,赌客仿佛置身于淌金流银的金库里,禁不住会忘乎所以,平添几分一掷千金的“豪情”。

进赌场必须穿越一道同机场设置相仿的安全门,接受检查。事实上,所有检查程序和进入机场的安检程序如出一辙:要掏出身上所有的金属物件,连同手提物品一并交由安检人员检查。除此之外,赌场还禁止拍照。

许多游客都觉得纳闷:不就是一个娱乐场所嘛,何以要安检?记者曾就此问题问过好几位赌场工作人员,回答都是一致的:赌场到处是现金和“筹码”,而且都暴露在大庭广众面前,一旦有歹徒持凶器进来打劫,很容易得手不说,还会危及赌客的生命安全,故要防患于未然。所以,赌场安全不仅是赌场老板首先考虑的问题,也是政府监管的头等大事。澳门司法警察局建制里设有赌场督察处,专门负责赌场治安,24小时派警员在各赌场巡逻。赌场自身的防范监视装置更是严密、周详,它是记者迄今所听说并眼见过的最庞大的商用电子监控系统。据说,光葡京赌场就装有600多个电子监控装置,从各种角度全天候摄下赌场每个角落的情况,分秒不停、寸土不漏。赌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装置只是监督赌场员工,绝不针对顾客。

记者看到,这些监视器确实发挥了威慑作用。“庄荷”(工作人员)离开赌桌时,都要面向“探头”展开双手,拍打衣服,以示没拿什么东西。工作期间揩鼻涕、擦嘴的卫生纸,都随手向柜台外面一扔,却偏不往脚下的废纸篓里丢。不知情的人或嫌此举粗俗,其实这也是为了避嫌,特意这样做的。赌场一旦发现工作人员作弊,必定开除无疑。据说,作弊情况在澳门赌场极少发生。

TOP

泰姬陵,门票一天两个价
冬天享受“云中漫步”夏天热得一路“跳舞”

钱峰

曾有人说,无论是国际政要还是普通游客,但凡来印度,哪怕日程再忙,都要挤出时间去瞻仰一下位于新德里以南200公里处的泰姬陵。的确,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不过,大多数人的走马观花对泰姬陵来说,实在太不公平,因为看泰姬陵是很有学问的。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汉为爱妃泰吉•马哈尔所造。据传当年沙贾汉听闻爱妃先他而去的消息后,竟一夜白头。为纪念泰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国王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用了22年时间修建了这座晶莹剔透的泰姬陵。国王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就弑兄杀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汉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朱木拿河里浮现的泰姬陵倒影,直至病死。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又因它的光彩被后世续写。当地总有人说,尽管300多年来泰姬陵的两侧一直威严地矗立着两座暗红色清真寺为它保驾,尽管现在每天总有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人相伴,但泰姬陵是孤独、寂寞的,就像一位形单影只的绝代佳人在潺潺的河边痴痴企盼着爱侣归来。

对于许多心仪这段爱情故事的旅游者来说,看泰姬陵可不能去一趟就回,真要把它当作一位佳人、一件稀世杰作来仔细欣赏。由于泰姬陵通体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墙壁、门扉、窗棂雕满了精美的花纹,因此早中晚不同时间去看泰姬陵,总能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朝霞升起时去,初升的一轮红日伴着朱木拿河袅袅的晨雾,仿佛要将泰姬陵从睡梦中唤醒,此时的它显得静静的。历经了几百年风雨沧桑,它早已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地梳洗打扮,准备笑迎八方来宾。中午时分前往,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南亚一向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等到傍晚时分,泰姬陵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妩媚的时候。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向啧啧称奇的游人谢幕,在月光的轻拂下,即将安寝的泰姬陵显得格外高雅别致和皎洁迷人。

正因为景色的差别,泰姬陵恐怕也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早中晚游览票价不一样的景点,对于印度本国游人而言,白天仅20卢比(1美元等于42印度卢比),而早上7时前或下午17时后却都升至110卢比。另外,您千万要记住,不要在星期五前往,因为那天只为当地穆斯林开放。

印度天热,世界出名,最高温度可达47摄氏度以上,终日在火辣辣的阳光烧烤下,泰姬陵就像一个大火球,向外喷射出耀眼的白光。此时前去参观,滋味可想而知,想拍张照片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如果您也“不幸”赶上夏天去泰姬陵,那可要做好“跳舞”的准备。

泰姬陵坐落在一座有三四层楼高的大理石基座上,游客穿过甬道、水池,从大门一直走到陵墓后,要想拾阶而上,必须先脱鞋,以示尊敬,即使外国政要也不例外。若换在冬日暖阳季节,光脚踏在洁白的大理石上,正如印度人所形容的,顿有云中漫步的感觉。而夏天,平台成了一个冒着热气的大蒸板,脚下烫得厉害,游人不得不在平台上蹦蹦跳跳地快速前行,从远处看,就像是在跳舞。

TOP

提克里特有座避难城
石岳文

在海湾当记者多年,几乎跑遍了阿拉伯国家,对当地的名胜古迹也都略知一二,其中对赫赫有名的伊拉克古城撒马拉和城中独一无二的旋转宣礼塔更是记忆深刻。

撒马拉转塔是阿拔斯王朝第八任哈里发穆阿台绥姆(公元833—842年在位)的杰作,建于公元836—842年。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它处在中世纪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期,帝国的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闻名遐迩的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描述的就是这个时代的全景画。撒马拉城的建立者哈里发穆阿台绥姆的母亲(非生母)就是《天方夜谭》里有名的朱拜达王后。

记者最早知道撒马拉城,是在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撒马拉相会》中,小说家在书中描写了一个难逃死神的宿命故事,而撒马拉城的建立与毛姆讲的故事不谋而合,哈里发穆阿台绥姆修建此城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某种程度上的“避难”。穆阿台绥姆摈弃豪华的巴格达,而在其北面160公里处建立撒马拉城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巴格达迟早会爆发受他保护的突厥近卫军与传统的阿拉伯和波斯联军之间的战争。

举目望去,悠悠流淌的底格里斯河自北向南围撒马拉城而下,高耸入云的沙漠色转塔和不远处的金顶清真寺从很远就跳入行人的视线。导游介绍说,撒马拉转塔本是清真寺宣礼塔,高52米,坐落在一个正方形基座上,因为真主将天分为7层,所以转塔也建成7层。别看它只有7层,但看上去似乎比20层楼还高,塔身是黄土色砖石结构建筑,十分坚固,塔的外围四周筑有台阶,宽2.3米,呈逆时针方向盘旋至塔顶,沿台阶,越向上爬越有一种恐惧感。之所以说撒马拉转塔绝无仅有,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清真寺宣礼塔都是将楼梯修在室内,惟独它却修在塔身外侧盘旋而上。伊拉克著名历史学教授马吉德告诉记者,当年哈里发穆阿台绥姆每逢周五“主麻日”(穆斯林聚礼日)便亲自骑着高大的阿拉伯纯种马,沿着台阶飞驰而上直达塔顶,在那里召唤人们来做礼拜,向他们宣读《古兰经》经文。而记者发现撒马拉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至今拒绝使用现代化的扩音喇叭,仍保持着原汁原味,没有安装任何传声设备。

一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撒马拉”意为“使看到它的人高兴的地方”,但记者看到撒马拉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此时伊拉克正再次面临美国军事打击的巨大威胁,这里离萨达姆总统的老家提克里克只有16公里,记者担心一旦开战,它肯定是重灾区。但愿伊拉克永远远离战争。

TOP

苏哈托总统“舞女”的袍子用钱做
微风过处,叮当作响,犹如风铃吟唱,丝丝悦耳

李亚丽

第一次在印尼见到方孔钱是在雅加达印尼国家礼品馆,馆内陈列了一尊巴厘岛官员送给前总统苏哈托的舞女木雕像。舞女舞姿优雅,神态安详,更为奇特的是该舞女雕塑外披一件由约1000多枚铁制方孔钱串起的舞袍,犹如身披盔甲战袍,舞女在优雅中透出威严。在雅加达住了两三年,早就知道巴厘岛的木雕颇具盛名,但巴厘岛舞女雕塑怎会与中国的方孔钱搭上关系?这不禁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巴厘岛北濒爪哇海,南临印度洋,西隔巴厘海峡与东爪哇为邻,东依龙目海峡与有“世外桃源”之称的龙目岛相望。该岛有巴厘原住民、爪哇人、华人等多种民族和谐共处,因此文化上也呈现出以巴厘印度教风情为主,集当地土著文化、爪哇文化和中国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和艺术特色。

据印尼史学家瑟德曼考证,迄今有据可查的巴厘岛与中国来往的史料表明,该岛在中国唐代就已与中国有商贸往来,明清后经贸往来更为密切。随着与中国各朝代的经商往来,中国古币方孔钱作为买卖商品的硬通货大量流传到印尼,目前在巴厘岛最容易见到的要数清顺治及道光年间的古铜钱。据称,14世纪印尼鼎盛的马诺巴歇王朝辖下的巴厘岛曾一度以中国方孔钱作为其货币在市面上流通。其后,中国的方孔钱在失去货币流通功能之后,逐渐被转为其他用途,如宗教祭祀、工艺装饰等,有的地方一直延用至今。于是中国方孔钱在巴厘岛被批量仿制,只是方孔钱上的繁体方块汉字逐渐消失,材料也由铜制改为铁制或其他合金制造。

在巴厘岛及其周围地区延用至今的方孔钱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于巴厘的宗教仪式。在巴厘印度教庆典中,人们都会见到巴厘人把上百个铁制的方孔钱串起来,成串地挂在彩幡上,微风过处,叮当作响,犹如风铃吟唱,丝丝悦耳。二是如我们在印尼国家礼品馆见到的披着方孔钱的巴厘舞女木雕。这种旅游纪念品价格十分昂贵,一尊1米高的舞女木雕要价相当于1万元人民币。三是在巴厘岛、龙目岛及其周围地区,许多人都将这些辗转数百年的中国古币作为幸运的象征,在寺庙、家中的神龛旁常放置些方孔钱祈福,因为他们相信经过无数人易手的方孔钱必定具有很强的定力,定能带来好运。当地的华人更视之为财神,把它放在家中的堂屋,以期招财进宝、家运昌隆。

TOP

阿里巴巴藏宝窟里面没有宝
彩色的世外桃源神秘的古老宫殿

杨浩

4月的约旦,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从约旦首都安曼驱车向南,经过3个多小时的疾驰,就来到了中东名城——佩特拉(Petra)。若非身临其境,你真的很难想象,在茫茫大漠之中会突然冒出一片黝黑、冷峻的群山,而神秘的佩特拉——传说中阿里巴巴藏宝的地方,就“躲”在这片群山之中。

佩特拉在希腊语中是“石头”的意思,不过这个称谓绝没有冰冷的感觉,恰恰相反,当太阳渐渐升起,阳光照射在周围的万丈岩石上,这里到处迸发出一片耀眼的赭红色,让人感到仿佛置身在硕大的玫瑰园中,瑰丽得辨不清方向。而这里的岩石还不单呈红色,它还有淡蓝、桔红、黄、绿和紫等多种色彩,真是炫目斑斓得如同仙境一般。约旦有一种很有名的旅游纪念品——沙瓶(用各种颜色的细沙在瓶内勾画出沙漠、骆驼、海滩等图案)就是用佩特拉城中的五彩岩石研磨而成的。

在佩特拉旅游中心门口我们租乘了几峰骆驼,在荡漾起伏的驼背上开始了探宝之旅。进入这片沙漠中的飞来山地,你会发现沿路的山壁上散布着大大小小数百个岩石墓穴。它们中大的有几十米高,坐落在半山腰,有的有多间石室相连;小的也有几米高,大部分坐落在山脚,看起来像个简单的石洞。我好奇地向里面张望,发现黑漆漆的,绝没有想象中的棺材等物。导游介绍说,这些墓穴都是公元前3世纪控制着佩特拉的游牧民族奈巴特人修建的。奈巴特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选择在佩特拉定居,是因为当时这里森林茂盛、牧草肥沃,就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不过也可能由于太封闭了,如今已没人能够说清,奈巴特人究竟为什么要在岩壁上开凿墓穴。2000多年过去了,除了搬不走的石洞,这里别的早都遗失,要有也是偶尔路过躲雨的牧羊人留下的

羊鞭子。原来这里无宝可寻,不免让人失望,不过导游说著名的“藏宝窟”就在前面,穿过勇敢者之路“赛格”小道就到了。

“赛格”小道是进入佩特拉古城的惟一通道,它长约1000米,最窄处只有三五米,是真正的一线天。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公元1世纪攻入佩特拉的罗马士兵与奈巴特人的厮杀之声……

不过一出“赛格”,眼前就豁然开朗,一座宏大、精致、绚丽的玫瑰色宫殿扑面而至。这就是著名的艾尔•亥兹乃宫殿(阿拉伯语中“藏宝库”的意思),它高近50米,宽27米,整座建筑都是在沙石壁上雕凿而成,阳光下呈现出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等多种绚丽的颜色,配上黄、白、紫三色沙石条纹,壁上流光溢彩,无比神奇。难怪美国著名旅行家斯蒂芬森也曾经被艾尔•亥兹乃的美景所震撼,称其为“一颗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

据介绍,艾尔•亥兹乃宫殿修建时正是佩特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亚洲通往希腊和地中海的门户,繁华、富庶一时的时候,所以这座奈巴特王国阿拉塔斯三世的陵墓就被传说成藏有无数金银财宝的地方。据说这里曾有四通八达的秘道和数不胜数的暗室,并曾是强盗们用来窝藏珠宝的地方,家喻户晓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中的藏宝窟就是这里。沉浸在故事中的我禁不住对着宫殿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大喊了几声“芝麻开门”,或许是因为语言不通的缘故吧(阿里巴巴是古代波斯人),那宫殿依旧纹丝不动,却招得同伴们和周围的阿拉伯游客一起开心地大笑起来。

其实,近代以来,像我这样痴心到佩特拉寻宝的人可是不少。著名电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就曾经跑到这里来拍摄他的《最后的十字军》。影片中的宝物——“圣杯”就藏匿在眼前的艾尔•亥兹乃宫殿。电影中,“圣杯”最终惩罚了贪婪者,山崩地裂也埋葬了藏宝的秘室和秘道。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如此,如今的艾尔•亥兹乃只剩正厅和两侧用于放置灵柩的石室,既无秘道也无宝物可寻。

不过,走“驼”观花过“外赛格”(自艾尔•亥兹乃到佩特拉古城市中心),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经找到了阿里巴巴的财宝。漫步外赛格就仿佛是在翻阅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这里既有奈巴特人的庞大墓室,又有罗马人占领佩特拉后改建和修缮的圆形剧场;这里有公元4世纪时,拜占庭占领佩特拉的遗迹,也保存着公元7世纪后伊斯兰帝国以及欧洲基督教势力争夺佩特拉的战争痕迹。你不难明白,500多年后冒险家们重新发现公元12世纪后被各种势力遗忘的佩特拉时是何等兴奋,人们赞誉的藏宝窟其实就是这片“见证了整个历史”、蕴涵着无数故事、保存着瑰奇秘密的古城本身。

TOP

空中花园只剩一堵墙
三代枭雄随风而逝一尊石狮空守古城

石岳文

小时候就无数次听说过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想象它悬在空中的样子一定很美、很神奇,要不怎么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呢。然而,直到我专程造访了巴比伦,才终于有机会目睹这个梦幻花园的真正样子。

汽车开到巴比伦古城前,陪同的导游说眼前的一片古迹群就是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遗址,它是上世纪初才被发现的,此前一直被埋在沙漠中。而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时代的古巴比伦王国遗址至今还被埋在18米深的地下。

穿过鲜艳夺目的阿什塔门,就到了巴比伦王国的主要大街——仪仗大道。它约有20米宽,道路中间是残损不全的沥青路面,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柏油路,是由大块砖头和天然沥青铺成,尽管经历了近3000年的风雨吹打,可路面依然保存完好。位于仪仗大道两侧的就是内城墙,高大的墙面上至今清晰地保留着一种怪兽的浮雕,它长着马的身子、长颈鹿的脖子、龙的角、鹰和狮子的爪、鱼的鳞,据说这是巴比伦的保护神。由于巴比伦原来的城墙大多已残损不整,1978年伊拉克政府开始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如果不仔细查看,几乎看不到一点古迹的味道,正因为如此,才惹恼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硬是把巴比伦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给删除了。

从仪仗大道中间往西,穿过几道城门和广场,就到了著名的国王宝座宫殿,据说尼布甲尼撒二世和波斯皇帝大流士都曾在这里办公。尼布甲尼撒在伊拉克历史上名气最大,因为是他使巴比伦王朝处于巅峰状态,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就是他一手制造的,他把1万多犹太人囚犯从耶路撒冷带回巴比伦为奴,这些奴隶们当年就在这所宫殿外面无偿地为他建造城墙和宫殿,所以以色列至今憎恨尼布甲尼撒。而波斯的大流士更是一位著名的改革家和军事家,在他的统治下波斯帝国达到鼎盛,巴比伦成为他的内城。另一位来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巴比伦后,也曾在这里居住了两年多,并最终死在这里,其尸体就是从这里被部将托勒密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的。但伊拉克文物局副局长拉比尔亲口对我说,他认为亚历山大的尸体就埋在巴比伦,因为有资料记载,亚历山大在从巴比伦开始远征印度时就开始在巴比伦修建陵墓,所以暴死后,他很可能就被葬在了这座陵墓里,只是现在还没有挖掘出来罢了。

不管拉比尔说的是真是假,我却已经着实感觉到国王宝座的神秘与尊贵了,赶忙坐上去拍了张照片,这毕竟是三代枭雄坐过的地方,但我心中还是一直惦念那座著名的空中花园。

导游知道我的心思,从国王宝座宫殿出来,带我直奔宫殿北面外侧不远的一堵矮墙。这里中间是一个很深的地下室,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味道,原来这就是空中花园的所在地,阿拉伯语称其为“悬挂的天堂”。我眼前顿时浮现出古代史学家对这个“天堂”的描绘:花园为立体结构,有7层,由列柱支撑,高达25米,底层以石块为基,上铺加入芦苇和沥青的土砖,土砖上盖铅板,铅板上再堆置泥土,上面种满了奇花异草,树木成荫。花园还有完整的灌溉系统,取城外不远的幼发拉底河河水灌溉。传说这花园是尼布甲尼撒国王献给来自米底(今伊朗)的王后的礼物,使得原本得了思乡病的王后一扫病容。然而这么豪华的“天堂”风景现在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有一段修复后的低矮墙壁中残留的一小块原址遗迹,旁边还有一口干枯的老井,据说这就是当年空中花园的遗存品。

找寻中我惊奇地发现,花园遗迹上面的砖面上赫然雕刻着萨达姆总统的大名,记载着1982年空中花园在总统命令下修复完工的历史。可即使有总统的手谕,也不能让我大喜过望,因为尼布甲尼撒博物馆的馆长说,经过考证,现在仍不能确认这就是真正的空中花园遗址,因为这里距离幼发拉底河有20多公里,而据史料记载,空中花园应该就建在河边。

空中花园北面不远可见巴比伦最后一件珍贵的文物——用整块的青灰石雕刻而成的石狮子,它高踞于一块长方形石垫上,威风凛凛,爪下踩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石头人,虽然狮面有点损坏,但这是尼布甲尼撒时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一件贡品,像空中花园的守护神一样一直“活”到现在。可我感到遗憾的是这么剽悍的雄狮,到底还是斗不过时光老人,没有尽到保护神的责任,否则空中花园就不会荡然无存了。

TOP

印度三色海撒有甘地骨灰
岸上有大神仙踪水中含圣雄灵魂

钱峰

翻开地图,南亚次大陆宛如一艘庞大的航空母舰,探进印度洋达1600多公里。在其最南端北纬8度处,坐落着素有印度“天涯海角”之称的科摩林角。以科摩林角为界,印度的海域可划为三部分,东边为孟加拉湾,西边是阿拉伯海,南边是浩瀚无边的印度洋,三股巨大的海水在此汇合,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三色海。

科摩林角因奇妙三色海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每天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古代印度人将此地称作“地之终点”和“天之尽头”不无原因。人于此,回首北望,心中忽然依稀浮现出泰姬陵、红堡的影子,似乎几千年浩大古老的印度文明终于在此与大自然交汇融合。向南远眺,无边的印度洋正敞开她宽阔的胸怀,吸纳着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海水。仔细分辨,面前的海水清晰地呈现出深蓝、蔚蓝和浅绿三种颜色,深蓝无疑是最远处的印度洋,浅绿色则是阿拉伯海,蔚蓝是孟加拉湾,三股海水汇于一体,浩浩荡荡地一直向天尽头奔流而去。

据当地人介绍,每年4月满月的那几天才是观看科摩林角美景的最佳时节。届时,来自三大水域的海水涨势最猛,使得三色海分界线更加鲜明艳丽。那时,每天日落之际也伴着明月升起,斜阳落日映衬着海上明月,日月同辉,真是明艳不可方物。

科摩林角所在地坎亚库马瑞,不光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东西方游客,平日前来朝圣的印度教徒更是不计其数。原来,坎亚库马瑞得名于印度教大神湿婆之妻库马瑞女神。传说她当年只身在此独斗魔鬼,将世界从魔鬼手中解脱出来。迄今科摩林角海边的岛上还建有一间庙宇,庙宇之中供有一个不大的玻璃房,房中是一只被精心呵护的大脚印,不准拍照,不准大声喧哗,原来这是当年湿婆大神驾临人间的仙踪,难怪乎进进出出的印度人个个神情庄重而虔诚。

与湿婆大神“仙踪”同处一岛的还有印度近代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辨喜的纪念馆。据称,辨喜1892年时曾到科摩林角潜心面壁多日,终于大彻大悟,成为一代思想家。辨喜曾苦口婆心地劝告国人:“当原则完全消失、感情泛滥时,宗教就会蜕变为狂热盲从和教派主义。”但遗憾的是,100多年过去了,他的祖国仍未摆脱当年的宗教对立和教派屠杀。

恰巧的是,离此不远的岸上,还有一座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纪念馆。这位毕生致力于民族独立、宗教和解的伟人,直到瞑目前还在思索着如何化解种族宗教冲突。甘地1948年被人暗杀后,印度人民遵循他的遗愿,将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入了三色海中,让他的灵魂能与这象征百川归一、包容一切的大海融为一体。令人感慨的是,现今坎亚库马瑞岸上最为雄伟的宗教建筑不是印度教的庙宇,而是一座白色尖顶的基督教大教堂,在印度教教徒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能有如此景象,对圣雄甘地想必也是一种安慰。

TOP

大乌龟守着成吉思汗旧都
曾经驻兵15万如今只剩一土堆

杨涛

一个初夏的早晨,记者驾着车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行驶,心情格外愉快,因为今天的目的地是向往已久的哈尔和林——成吉思汗一手开创的古蒙古帝国的旧都。

经过3个半小时的行驶,我们到达了哈尔和林县。进入县城,发现它与蒙古其他的县城没有太大区别。虽然城区规模不大,但是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给我们做导游的额尔敦巴特介绍说,现在的哈尔和林是蒙古国前杭爱省的一个县,坐落在鄂尔浑河东岸,面积23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9万,我们要寻找的古都哈尔和林就在该县东北方向。

我们从县城出来颠簸行驶了约8公里,终于到达了梦想中强大的古蒙古帝国的首都哈尔和林。然而映入眼帘的并不是高大雄伟的宫殿、戒备森严的兵营或者鳞次栉比的民居,这里有的只是一片荒凉的废墟:100多平方米的大土堆,离土堆不远,有一个长2米、宽1米、高2米的驮着石碑的大乌龟。不知是什么原因,石碑上没有文字和图案。土堆上挖得到处都是坑,只是在废墟周围可以依稀看到露出地面大约1米见方的大理石座基,完全不见昔日蒙古旧都的辉煌和宏伟。

面对这片废墟,我感慨万千,这就是那个我幻想了多年的强悍的蒙古帝国的都城吗?那个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地方?记得历史书上写得清楚: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遂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军事活动,把蒙古领土向中亚和南俄步步推进。作为都城的哈尔和林始建于1220年,规模宏大,城周围的高墙用石瓦砌成,四面都有巨大的门楼。成吉思汗的15万大军驻守在城市四周,而城内的万和宫非常美丽,它白砖墙,琉璃瓦屋顶,绿红相间的花砖地面,宫殿里还镶嵌着各种宝石和珊瑚。万和宫的东西两侧是长白宫,长白宫南面广场上矗立着吹笛子、长着翅膀的银制少女雕塑。在绿树中间有4个龙头下垂的造型,龙头下面有4块巨大的陶瓷砖。每当举行全国性那达慕的时候,银制少女就会吹出优美的笛声,4个龙嘴就会流出马奶、酸奶、牛奶、果酒、蜂蜜和奶油,人们就在下面接着喝,跳舞狂欢。

蒙古是当时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而哈尔和林就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工业、文化艺术和贸易中心,繁华一时,不仅在亚洲,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据史料记载,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伊朗的拉什德•阿迪•丁等世界著名的游客、学者都来过这里。1268年,蒙古人将首都迁到今天的北京,哈尔和林的地位开始下降。1368年,哈尔和林被大火烧成灰烬,一个曾经繁荣昌盛的古都化为一片乌有。

然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永远是蒙古人的骄傲,现在的蒙古人仍然想象着能够建立一个像古蒙古那样强大的国家,所以哈尔和林对蒙古人来说,反而显得更重要了。蒙古历史学家敖特根普日布对记者说,哈尔和林这个地方,地理条件非常好,是蒙古民族的发源地,回鹘、鲜卑、女真等民族都曾在此生活过。明朝建立后,蒙古人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个地方,直至1639年。后来,蒙古人才渐渐地迁移到库伦(现在的乌兰巴托)。由于哈尔和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来自前杭爱省的官员和议员在几年前就提出将蒙古首都由乌兰巴托迁至哈尔和林。然而,从目前哈尔和林的现状和蒙古国家经济来看,迁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想法,只是蒙古人要振兴蒙古帝国的一个愿望而已。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草原总是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哈尔和林古都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蒙古人的心中,它仍是一座丰碑,是蒙古人的骄傲。夕阳西下,我们也踏上了回城之路。

TOP

第一部分
佛祖出生地,住着各国僧侣

一片静寂平凡遗迹出家修行众信向往

覃远东

来尼泊尔前,我就对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蓝毗尼这一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宝地心仪已久,现在总算了却了前去拜谒的心愿。

蓝毗尼距加德满都约360公里,位于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上,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左右。由于从首都加德满都到蓝毗尼的公路是尼泊尔的主要交通干道,车多、路险,所以笔者经过7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在我们想象中,佛教圣地应位于鸟语花香的深山密林,然而实际情况完全不同,蓝毗尼佛祖诞生的遗迹就在一马平川的特莱平原上,与周围的环境相比并无二致。据中华寺的通睿师父介绍,蓝毗尼遗址共占地约770公顷,划分为3个部分: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树、水池、摩耶夫人庙等遗址为主的花园圣地区,各国佛教组织兴建的寺院区和以种植树木为主的绿化区。

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当然是佛祖诞生的花园圣地。在通睿师父的引领下,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只见圣园呈方形,四周被铁栅栏围住,面积约1万平方米。

在圣园的东南角,有一棵巨大的菩提树,粗大的树干需七八人方能合抱。树旁便是佛祖的母亲摩耶夫人曾经沐浴过的水池。据说当年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生产时途经此地,并在此沐浴,手扶无忧树生下了佛祖。

当年的无忧树早已枯死,取而代之的这棵菩提树成了人们朝拜的对象。蓝毗尼园也因此与佛祖初转**的鹿野苑、佛祖成道的菩提伽耶和佛祖涅的拘尸那城娑罗双树林并称为佛教四大圣迹。

离水池向北不远,有阿育王石柱矗立,柱高7.79米,周长2米多,呈圆柱形。阿育王是古印度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曾在公元前251年到蓝毗尼朝圣,并立下石柱。石柱上有用古印度北部方言普拉克利语刻写的敕文,说明该柱是阿育王在对蓝毗尼进行朝拜后证明此处为佛陀诞生地而竖立的。我国高僧法显和玄奘曾分别于公元403年和636年来到这里朝拜。但在此后的岁月里,蓝毗尼便湮没无闻,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现了阿育王石柱,并根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进行勘查发掘,才证实了蓝毗尼园的地点,使荒废多年的圣迹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出了圣园便是寺庙区。迄今为止,先后有中国、日本、越南、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在此修建寺庙或禅定中心。中华寺是目前已建成的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里气度不凡:金黄的琉璃瓦、朱红的围墙、碧绿的草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怪不得韩国僧人会“眼红”,想购买一批中国造的琉璃瓦来装饰他们的寺庙。当然,各国的寺庙或禅定中心都很有特色,但令人称奇的是这里有的寺庙竟完全是仅个人之力完成的,比如越南的佛国寺,而日本的几名僧人更是为了完成在圣地再建梵宇的心愿不幸遇害,为礼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现在各个寺庙在蓝毗尼的常驻僧人并不多,共约30余人,但彼此间相处得十分友好。每到月圆时,各国的僧人都要聚集在阿育王石柱周围轮流诵经,而无论哪个寺庙有活动,都会主动邀请其他国家的僧人参加。我们到达的当晚正好赶上斯里兰卡的寺庙举行诵经会,可惜整个活动要持续到早上6点,我们经过一天的奔波实感疲倦,便提早告辞了。

夜宿蓝毗尼,斯里兰卡僧人朗朗的诵经声从风中传来。此时,我突然领悟到为什么佛经故事中总是讲述佛祖在夜晚和菩提树下修行,这恐怕是特莱平原和印度白天气候炎热,只有到了夜晚,凉风习习,人方能神清气爽,集中心力去修行的缘故吧。满天星斗遮盖下的蓝毗尼分外平和、宁静,引人感慨万千。

遥想当初佛祖为了寻求人间的解脱之道,放弃了王位和优裕的生活,出家修行,历经磨难,方成正果。2000多年后的今天,蓝毗尼已去尽往日的奢华,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片静寂平凡的遗迹,但佛祖倡导的和平、慈悲与宽容的精神在当今世界仍有现实意义,这大概也是佛教历经千年不衰的原因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