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华尔街失业金领:再给一次机会 我选会计专业
<p><strong>华尔街风暴的蝴蝶效应正在蔓延。</strong></p><p><strong>远在大洋彼岸的同行失业,近在咫尺的IPO市场萧条,让国内投行人士不得不站在职场的十字路口。</strong></p><p>“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选择会计专业而不是金融。”</p><p>闻杰如此感慨,尽管他在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已经摸爬滚打了5年。金融专业高材生的他对前途产生了忧虑甚至怀疑。“学金融太宏观,受形势影响变化过快,会计就不一样了,它像一门手艺,到哪都能用。”</p><p>这一切都源于华尔街同行们从云端到谷底的命运跌宕,闻杰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像过山车一样惊魂不定。尽管那些金领风光无限的过去曾经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可如今他们落魄失业的日子还比不上自己踏实。</p><p>此次华尔街金融风暴中,五大投行无一幸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悉数轰然倒塌,使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获准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是否表明独立投行已经走向没落?这正是闻杰最关心的,因为这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已经没有了标杆和偶像。</p><p><strong>华尔街传统投行没落 高杠杆暴利神话结束</strong></p><p>提起投资银行家,闻杰头脑中最先浮现的就是《风月俏佳人》中李察·基尔扮演的投行并购高手开着莲花跑车,在洛杉矶日落大道上飞驰,整日的工作似乎就是穿梭于总统套房及上流社会之间。“从此,我就对投行这一行着迷。”闻杰说。</p><p>可是华尔街“海啸”却让他心中的灯塔突然黯淡。美国五大投行先后破产、被收购或转型,寄托了几代人光荣与梦想的美国传统投资银行模式最终烟消云散。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银行家“成了一个供人们同情和好奇的展览品。”一位雷曼兄弟分析师在过去几个月里,亲眼目睹了自家公司股价损失99.8%的惨状:从每股65美元到每股15美分。雷曼兄弟也成为华尔街新的旅游景点。</p><p>前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Charles Prince表示,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一方面,释放出了监管体系转型的信号。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传统意义上的投行模式已经消亡。虽然他不想夸大其词,但是他说,这确实已经是明显的客观事实了。过去有五个独立的大投行,现在一个也没有了。</p><p>加强监管的矛头直指此前投行过度依赖杠杆。数据显示,美林的杠杆率去年高峰期达到28倍,摩根斯坦利的杠杆率为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相比之下,美国银行和Wachovia银行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的杠杆率为11倍。显然,在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之后,相关监管部门将对其金融杠杆进行严密监管,从而降低杠杆风险。</p><p>随着危机的深入,华尔街不得不彻底自我否定。从金融机构经营模式来看,以投资银行回归商业银行怀抱为特征的金融行业成为短期潮流,表现为行业集中度提高和综合化发展的加强。衍生产品高收益高风险模式已“一去不复返”。汉能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苏维洲认为,投行利用高杠杆而获取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p><p>这也意味着投行精英们凭借高杠杆威力赢得锦衣玉食的神话终结。也就是说,李察·基尔的笑容将成为闻杰永远的回忆而不再是他的梦想。</p><p><strong>企业上市路漫漫 投资人员心惶惶</strong></p><p>虽然大洋彼岸的动荡让闻杰一度丧失从业信心,但毕竟还是隔岸观火。而越来越少的上市项目却真正危及到了他的职业生涯。</p><p>“今年一个项目也没有”,眼下的境况让闻杰很踌躇,“现在倒是蛮清闲的,工资照发就是没有奖金,但是老这样下去,得不到锻炼也学不了东西,我在考虑要不要转行。”</p><p>闻杰的担忧不无道理。受美国金融风暴和中国股市的持续低迷的影响,中国企业上市路径IPO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p><p>中国证监会某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去年每天都能有三四家企业上市,最多的一天有七八家上市。现在一天都没一家企业上市。”该人士表示企业已经进入观望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上市的最好时机。</p><p>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一直不景气,不仅香港主板及国内深圳<a title="中小板 159902" href="http://finance.ifeng.com/app/hq/stock/sz159902/index.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1e00ff">中小板</font></a>发行节奏放缓,纳斯达克等海外资本市场新股发行也持续萎缩。今年二季度,中国企业IPO(首次公开招股)的融资金额比去年同期下降66%,其中,海外IPO金额同比下降83%,境内IPO金额同比下降43%。上半年PE、VC支持的企业共23家成功上市,融资总计22.23亿美元,为近3年同期最低。</p><p>华尔街接连不断的噩耗已经使一些PE和VC们面临断炊危险,他们资金主要依靠美国投资者。“这次金融危机会使相当部分倚仗美国资金来源的投资机构面临资金抽回的危险。”一位投资机构的高管说。</p><p>“我们在美国的一些项目现在也一时上不了市。”有国际投资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同时,项目发生并购的几率也在降低,因为这个时候要转手卖给别人也很困难。”</p><p>环球同此凉热。据NVCA(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仅有6家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上市,30年来首次出现这种状况,而且在第二季度甚至没有一家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上市。</p><p>引发这一切的不仅是来自大洋彼岸的飓风,暗藏其后的“杀手”渐露面目:金融风暴已经侵蚀到了实体经济。 </p><p></p><p>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首当其冲的是IT行业。在景气时期,金融业堪称IT业出手最大方的“钻石级”客户;一旦陷入萧条,金融机构将纷纷削减庞大的IT支出。</p><p>华尔街的动荡使得科技行业的合并和收购交易越来越不确定,给IPO市场带来深层次的影响。NVCA的主席Heeson表示,去年思科和英特尔共收购了15家公司,今年却仅收购了8家。主要原因是股市低迷导致企业缺乏收购资金。</p><p>与此同时,次贷引发的地产下滑并没有止步。梅新育指出,遭受美国金融危机直接冲击较大的还有房地产市场。唇亡齿寒,地产的上下游行业也正在遭遇寒冬。“白色家电将是次贷危机的下一棒”, GFK总经理赵新宇在“中国科技100强”论坛上表示。国立测评公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侯玉成则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前期的过度膨胀,已经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从而误导了某些相关行业的过度扩张,包括建筑、家具行业在内。</p><p>“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出口”,侯玉成分析,中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的消费主导模式,美国居民消费下滑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往年中国的加工企业早该收到美国大量圣诞节礼品制作订单了,但是今年的这块市场仍旧迟迟没有启动。</p><p>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少企业遭受困境,利润锐减,这些让融资和上市变成投资人士面前的空中楼阁。</p><p>“近来坏消息不断,每天都生活在极度的不确定性和焦虑中。”陈总是一家国际风险投资基金的合伙人,这些天他四处奔波,和企业碰头,“我们投资的一个公司,两年了,每一次交流都说没问题,并且已经在筹备上市了。但昨天一连给我发了5个消息,说所有的事情都大变样,利润出现大幅下滑。”</p><p>恶劣的现实环境不得不迫使VC和PE迅速调整投资战略。有媒体称,投资机构的应对方针是“深挖洞、广积粮和慢上市”:“深挖洞”指帮助企业做好运营管理工作,以控制成本;而“广积粮”则指进行资产变卖,尽可能留下更多现金。</p><p><strong>保荐人数趋饱和 天价身份难再续</strong></p><p>闻杰所在的证券公司也在调整战略,“我们近年不打算做上市,主要是做自营业务,发行企业债券等。”他所在的证券公司是一家小型券商,如果业务转型退出IPO市场,自然也用不着再供养昂贵的保荐人了。“我们老总说养一个保荐人至少每年200万,5个保荐人就是1000万,干点什么不行啊。”闻杰赞同上司的观点。</p><p>截至7月底,中国证监会登记注册的保荐代表人仅为1114人。极度稀缺的情况下,掌握着投行业务命脉的保荐代表人被称为“金领中的金领”。据了解,目前保荐代表人的平均年薪已达150万元。</p><p>然而这个天价身份能否再续,还要看各券商胃口的大小。</p><p>在降薪悄悄降临的证券行业,大型投行对保荐人的“饥渴”程度不减,但中小投行的热情则逐步冷却。近期部分中小券商已明确表示不再需要保荐代表人,甚至个别券商因保荐人集体跳槽而被暂停投行业务资格。</p><p>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66家证券公司具有保荐资格,但是今年以来仅有28家证券公司进行了首发上市公司的保荐,约6成保荐机构无缘首发项目。</p><p>眼下IPO的境况已是僧多粥少。据《上海证券报》统计,今年以来仅有144个保荐代表人在首发上市项目上签字,仅占到所有保荐代表人12.9%,这意味着近9成保荐代表人今年以来无字可签。</p><p>某券商负责人透露,该公司今年开始停止保荐人的招聘工作。“相对于目前的项目数量,公司的保荐人数量已经饱和。”暂停招聘的真实原因是:今年监管部门的发行审核速度明显减缓,一级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下降,去年认定的潜在项目数量逐步减少。</p><p>业内人士认为,保荐代表人目前的高薪具有历史阶段性,“前两年大量的项目需求保荐代表人,薪酬急升,但现在可以保荐的项目却在不断减少。保荐代表人饱和是迟早的事情,薪酬将会回落到正常的水平,否则保荐代表人拿着钱却不做项目,也是对证券公司分配制度公正性的挑战。”一位券商高管表示。</p><p>动辄数百万的高薪和轻松的生存方式,即使在行业内也受到多方质疑。保荐人只签字不干活的现象仍然存在,券商并没有更多约束手段。</p><p>“有的保荐人就是有签字权罢了,其实大家能力都差不多。通过考试又能怎么样,还要在2年内签发一个项目才能从准保代变成保代。现在哪有项目做啊?”闻杰颇有些愤愤不平。这是因为券商内部保荐代表人与非保荐代表人的待遇差距很大。据他透露,券商一般骨干人员的年薪仅20~30万元左右,非骨干人员的薪水更少。而他自己与保代之间的薪酬差别数十倍。</p><p>巨大的现实利益,每年都诱惑着大量的投行人员加入到保荐代表人的考试大军,闻杰也不例外。站在职业选择十字路口的他依然相信,“通过考试会改变命运,万一情况好转呢,为以后多做准备吧。” </p> 好啊现金斗地主游戏很爽
[url=http://www.366ddz.com/]现金斗地主[/url]很刺激啊 <p>哈哈,还是ACOUNTING有前途</p>页:
[1]